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本地区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情况,以提高对缺血性肠病的认识,明确诊断,减少误诊率。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66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肠镜检查及治疗经过。结果:1、66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中缺血性结肠炎占36例(54.5%),急性肠系膜缺血次之;男女比例大致为1:1;>60岁占74.2%;其中有59例合并基础病,高血压病68.2%,动脉硬化47.0%,还包括2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脑梗塞等疾病。2、临床症状包括腹痛(93.9%)、血便(43.9%)、腹胀、便秘、腹泻、消瘦等,其中以左腹痛(29.0%)最常见。90.6%腹部仅轻压痛。3、56.7%粪便隐血阳性;50.0%D-二聚体检测值升高,部分白细胞计数升高、血红蛋白值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4、31例患者完成螺旋CT血管造影,阳性率为61.3%,以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多见;而CT检查、磁共振、全腹彩超及腹部立位平片例数较少,阳性率在16.7%-45.8%之间。5、本组中81.8%患者行结肠镜检查,阳性率53.7%,以累及乙状结肠(82.8%)及降结肠和(或脾区)(51.7%)多见。有23例病理活检,其中17例见粘膜慢性炎症或炎性肉芽组织形成;仅少数示缺血性结肠炎改变及粘膜内色素沉着。6、66例病例均予一般治疗,且联合改善循环55例,扩张肠道血管43例,抗凝治疗33例,抗感染治疗15例。64例治疗有效,2例无效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和动脉硬化者,如果腹痛伴有粪便隐血、D-二聚体阳性时,应怀疑本病。内科治疗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