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胆汁淤积是以胆汁酸在肝细胞或体循环内的过度聚积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其病因包括:肝炎、脂肪肝、胆道阻塞、细菌感染、妊娠、基因突变或缺失等。胆汁酸转运蛋白及合成酶的适应性反应,在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胆汁淤积的适应性反应中,下调CYP7A1、CYP8B1等胆汁酸合成酶,削减胆汁酸的合成;经上调多药耐药相关蛋白4(MRP4)、多药耐药相关蛋白3(MRP3)、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3A1(O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1086);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32171123):膜锚蛋白SEMA7A在肝细胞高表达胆汁酸代谢紊乱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胆汁淤积是以胆汁酸在肝细胞或体循环内的过度聚积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其病因包括:肝炎、脂肪肝、胆道阻塞、细菌感染、妊娠、基因突变或缺失等。胆汁酸转运蛋白及合成酶的适应性反应,在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胆汁淤积的适应性反应中,下调CYP7A1、CYP8B1等胆汁酸合成酶,削减胆汁酸的合成;经上调多药耐药相关蛋白4(MRP4)、多药耐药相关蛋白3(MRP3)、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3A1(OATP3A1)蛋白和有机溶质转运体α/β(OSTα/β)等胆汁酸转运体,减轻肝细胞内胆汁酸淤积,减缓毒性胆汁酸对肝脏造成的伤害。在胆汁淤积症中,OATP3A1作为胆汁酸外排蛋白适应性表达上调,对巩固胆汁酸稳态有重要意义。最新证据表明,炎症不仅参与胆汁酸诱导的肝脏炎症反应,也调控胆汁淤积的适应性反应,炎症因子可影响胆汁酸转运体并参与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我们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为一种炎症因子,在人梗阻性胆汁淤积症中高表达,并且TNFα能够上调肝癌细胞株PLC/RPF/5中OATP3A1的表达,然而TNFα是否以及如何调节人胆汁淤积症中OATP3A1的表达尚不清楚。因此阐明TNFα诱导OATP3A1上调的分子机制,有望以OATP3A1作为潜在治疗靶点为胆汁淤积治疗带来新的策略。方法(1)通过构建0.1%DDC胆汁淤积小鼠模型,运用HE染色、q PCR等实验,明确Tnfα及Oatp3a1在胆汁淤积小鼠肝脏中的表达水平。(2)收集胆汁淤积病人及对照组病人的肝组织及血浆样本,应用q PCR及ELISA实验比较两组病人OATP3A1、TNFα水平,明确在胆汁淤积中OATP3A1与TNFα表达水平是否具有相关性。(3)运用细胞培养技术,使用重组TNFα刺激肝癌细胞株PLC/RPF/5、小鼠原代肝细胞,通过q PCR及Western blot实验分析,明确TNFα是否能上调细胞中OATP3A1表达。(4)研究已经发现OATP3A1启动子区域存在转录因子NFκB、Sp1的若干顺式作用元件,运用细胞核蛋白提取技术及Western blot实验,分析TNFα是否能刺激细胞核内转录因子NFκB及SP1的表达,是否能激活NFκB和ERK信号通路。(5)通过使用NFκB或ERK信号通路抑制剂处理细胞,应用q PCR及Western blot实验,验证TNFα是否通过激活NFκB和ERK信号通路上调细胞核内NFκB p65及SP1调节OATP3A1的转录与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小鼠相比,Tnfα及Oatp3a1的m RNA水平在0.1%DDC胆汁淤积小鼠肝组织中上调。(2)与对照组相比,OATP3A1与TNFα在胆汁淤积病人的血浆及肝脏中高表达;且胆汁淤积患者血浆TNFα水平升高与肝脏OATP3A1 m RNA水平增高呈正相关。(3)重组TNFα能够以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的方式刺激小鼠原代肝细胞、PLC/PRF/5肝癌细胞中OATP3A1的表达。(4)在小鼠原代肝细胞、PLC/PRF/5肝癌细胞中TNFα能够刺激转录因子SP1、NFκB p65在细胞核中的表达,并且分别呈现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5)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在PLC/PRF/5细胞中,重组TNFα以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上调NFκB p65及ERK1/2的磷酸化水平;重组TNFα在PLC/PRF/5细胞中激活NFκB及ERK信号通路。(6)NFκB或ERK信号通路抑制剂能够阻遏TNFα上调OATP3A1蛋白水平及NFκB p65及ERK1/2磷酸化水平。结论胆汁淤积症患者肝脏OATP3A1与血浆TNFα水平升高呈正相关,TNFα通过激活NFκB p65和ERK-SP1信号通路上调OATP3A1。本文阐明了TNFα诱导OATP3A1上调的分子机制,为OATP3A1治疗胆汁淤积症奠定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循环microRNA是一类长度很短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家族,由活细胞分泌并在各种体液(如血液、尿液和脑脊液)中保持稳定。循环microRNA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密切相关。与一些传统的生物标志物相比,microRNA异常表达在肿瘤患者中可能出现的更早。因此,循环microRNA被认为是可能在前瞻性监测和临床筛检中有重要价值的生物标志物。由于体液中microRNA丰度低且长
研究背景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是一种利用重组酶(T4 Uvs X)、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 strand binding protein,SSB)和链置换DNA聚合酶(Bsu)在恒定温度下指数扩增,达到检测相应靶标的技术。反应模拟细胞内核酸合成、重组和修复的过程,可在37~42℃,20 min内完成产物积累。相
研究背景与目的糖尿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目前全世界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约有10%,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人数占据90%以上。缺血性心肌病是T2DM患者的主要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原因,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5到2.99倍。除了累及心外大血管,T2DM也常累及微血管。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重要虫媒病。红内期疟原虫的感染是导致疟疾患者出现临床表现和死亡的关键时期,因此,红内期疫苗旨在有效降低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然而,目前关于宿主抗红内期疟原虫免疫调节的机制尚不是很清楚,这也是导致目前尝试的所有红内期疫苗都不够有效的主要原因。已知疟原虫特异性CD4+T细胞反应是机体抗红内期疟原虫的最主要免疫效应机制。然而,疟原虫感染能否诱导活化的特异性CD4+T细胞向分泌
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具有高致死率的主动脉疾病,其患者多为老年男性,瘤体破裂后死亡率高达90%。腹主动脉瘤的特征是腹主动脉的节段性全层扩张,具有突然破裂和腔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外科手术是目前防治AAA的唯一有效措施,但其存在一定局限和不足。患有较小腹主动脉瘤的患者一般不予治疗而采取监测的策略,但也存在巨大的风险,因为腹主动脉瘤的进展速度是高度可变的,突然破裂通常是不可预测的和致命的。临床研究表明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发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严重神经发育疾病。其核心症状包括持续性的社交互动和沟通障碍,重复的或限制性行为。在我国,自闭症谱系障碍发病率约为1%。ASD的发病原因目前还未完全清楚,现有的研究认为是多种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对包括听觉在内的多种感觉输入的非典型反应是诊断ASD的核心标准之一。研究报道超过96%的ASD儿
中日香菇贸易历史悠久,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将阻碍进口中国香菇列为主要农业政策措施之一。基于实地调研并结合相关资料,分析日本阻碍进口中国香菇的主要政策措施为:立法确定中长期保护政策方向,建立党政一体的制度建设体系和以政策受益人为主体执行机制保护本国菇农权益,同时组织信息收集、抢占舆论制高点、区分市场、提升食品安全质量水平和利用技术优势精准打击,致使中国香菇逐步丧失了日本市场。据此提出中国应采
研究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目前治愈血液恶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发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慢性GVHD(chronic GVHD,c GVHD)发生率高达30%-70%,其中皮肤是最常见的靶器官。但由于发病机制复杂且缺少
阿苯达唑(ABZ)是一种咪唑衍生物类的广谱驱虫药物,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人和各种动物,其杀虫范围广,杀虫作用强,同时其副作用少,现已被列入WHO基本健康标准药物清单,属于基本药物之一。同时阿苯达唑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已经被证明,研究其在抗肿瘤作用中的重新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在先前已经有文章报道阿苯达唑对一些不同类型的癌症有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或者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从而产生抗肿瘤作
胃癌是当前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世界前列,发病原因可能与饮食习惯、基因改变、环境及感染等因素有关。目前,胃癌的临床诊治仍然采用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模式。虽然近年来胃癌的治疗取得较大进展,但由于胃癌的恶性度高,侵袭转移性强,导致患者远期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因此,探究胃癌侵袭转移的机制,开发干预胃癌侵袭转移的药物,已成为胃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肿瘤侵袭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