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小说”作为五四时期思想萌芽的产物,以探索人生真谛,询问生活终极目标为主旨,真实地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对于处在当时那个复杂多变社会中的人有着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因其极具现实意义,所以在以后的小说创作中就有了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反映农民生活的小说中,难免少不了对农民生活中最基本问题的反映,涉及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把目光锁定到农村,以描写农民最真实生活为写作目的的小说也可归结到问题小说的类型中去。在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乡村”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义,那就是与传统紧密相联。“乡村-传统-落后”似乎与现代构成了一种对立关系,所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写作似乎从一开始就与“问题”密切相关。但是乡村问题小说与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五四“问题小说”是主要以家庭问题、男女平等问题、子女问题、伦理问题以及战争、宗教等等社会问题或其中某一问题为中心的小说,它所针对的是一种时代弊病,是处于特殊时期作家的一种情绪宣泄。五四“问题小说”反映出了当时大批知识分子的觉醒,这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也是五四时期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而乡村“问题小说”关注的是实实在在存在于农村生活当中的非常具体的问题,它的涵盖面已经非常小,基本上把写作范围划定在了农村、农民这一范围内,其关注视角也从形形色色的人转换到了农民这一特殊群体身上。比如民生问题,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民的婚姻问题,农民思想改造问题等等都是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这与五四“问题小说”是本质的不同。在乡村小说的众多作品中,当代文坛的赵树理和向本贵可谓其中翘楚,他们的作品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本质的不同,历来学界对这一方面的综合对比研究不是很多,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二人文本的比较来探究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独特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