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出血疾病是颅脑疾病中的常见急重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脑水肿是脑组织在损伤后的继发症状,是造成患者颅内血肿稳定后颅内压力继续上升的主要原因。对于颅内血肿量未达到手术指征,或者血肿量介于手术指征边缘但临床症状较轻的患者们而言,能否控制脑水肿的发展进程,是保守治疗的关键所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在治疗中枢性系统中广泛应用,但在脑出血疾病的应用存在严重争议,较少为临床医生使用。本研究诣在以CT影像学手段作为脑组织变化的直观观察手段,探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在控制脑出血发生后脑水肿的发生进展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效用。研究方法:筛选研究对象,回顾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神经外科所收治的接受保守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符合以下条件的病例资料纳入研究对象:颅内血肿量未达到手术指征,或者血肿量介于手术指征边缘但临床症状较轻;年龄30-65岁;入院首次头部CT在发病8小时以内完成,发病3-5天内进行头部CT复查,且此研究的病程时间内,持续接受保守治疗,未采取手术治疗。查询医嘱并进行分组,按照在治疗的过程中,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情况,分为三组:大剂量组、中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大剂量组:给予入院后给予甲泼尼龙500mg日一次静脉给药3天作为大剂量冲击方案,3天后转为中剂量组给药模式,总治疗时长7天。中剂量组:入院后给予甲泼尼龙80mg间隔12小时或者甲泼尼龙160mg日一次静脉给药,总治疗时长7天;部分患者存在使用地塞米松10mg间隔12小时静脉给药的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类型的糖皮质激素之间的剂量换算公式,可归入中剂量治疗组。空白对照组:病程研究期间未使用糖皮质激素。选取“发病8小时内”和“发病3-5天及脑水肿进入高峰期”这两个时间段为疾病进展和治疗过程中的对比时相,通过使用PACS影像学工作站,回顾和收集研究对象的头部CT图像资料,观察颅内血肿和脑水肿的在不同干预治疗方案下的发展转归情况。同时采集患者住院期间的病程记录、生化检测单、护理记录单等病志资料,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识、行为等方面的恢复状况、血糖变化情况、消化系统的功能状况,以便进行对干预治疗手段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加以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在病程到达脑水肿高峰期时,颅内血肿的变化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血肿病灶周围的脑水肿进展情况上,大剂量组的患者的脑水肿进展程度明显低于中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而中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血肿病灶周围的脑水肿进展状况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效果评估方面,不同的糖皮质激素给药方案与治疗效果的优劣存在一定的关联性(P<0.05)。在血糖升高和应激性溃疡等不良反应发面,暂无法证明与糖皮质激素应用存在直接关联(P>0.05)。结论:对于自发性脑出血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早期的应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脑出血病灶周围的脑水肿进展,在患者的意识行为或躯体运动等神经功能恢复上存在着显著的疗效,但并不能加快发病第一周内的血肿吸收和清除。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存在的血糖水平失调、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等疑似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相关的不良症状,暂也无法证明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存在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