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寒山诗在美国的接受与影响——文化误读的个案分析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qianze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山作为唐代的一位诗风独特的禅客诗人,其人其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总的来说是被忽视甚至被冷落的;而寒山本人一定不会料到一千年后他的诗竟会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拥有如此多的知音,乃至在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美国掀起了一股颇具规模的“寒山热”。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激起了本文作者的研究兴趣,于是便试着从文化误读的角度对其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寒山现象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 文化误读,从文化交流伊始,便无可规避地存在其历史进程中。由于它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对他者文化真实而全面的认识,长期被传统观念斥责为错误的,负面的。然而历史中真实存在的误读确是如此吗?本文试图运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些观点,主要从阐释学与接受理论的角度对寒山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并将其放在跨文化对话与交流的背景下进行探索研究以证明文化误读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及重新评价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的重要性。 本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引言扼要介绍了本论文的主题、研究动机、研究目标及基本结构。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对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所进行的相关研究以及本论文的理论框架。在本章的开端部分,作者首先概括了翻译与文化误读的关系。接下来主要是对文化误读的理论研究作一简要回顾,包括文化相对主义,萨义德的“理论旅行”理论和解构主义。本文认为接受理论在分析寒山现象中的文化误读上更具解释力,故它是作者在第五章分析中所主要使用的理论工具。 第三章概括介绍寒山其人其诗的独特性,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诗被冷落和被忽视的原因。 第四章介绍寒山诗在美国的翻译与影响。与在中国不同的是寒山诗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途经日本传到美国之后,便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美国嬉皮士文化的影响,二是对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 第五章运用以姚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接受理论来分析并证明寒山诗在美国被接受与误读的必然性与合理性。首先,作者把寒山诗中的主题精神与其在美国影响的两个主要方面——嬉皮士文化与自然主义文学——作一对比分析,以期发现其中的文化误读现象。接着论述了姚斯的“期待视野”和伊瑟尔的“文本召唤结构”理论以及他们对读者作用的共同重视对解释寒山现象有着无可比拟的说服力。显而易见,在寒山其诗被翻译、传播乃至误读的过程中,美国民众的“期待视野”,以及寒山直白易懂的诗歌蕴涵的无限禅机皆为文化误读打开了大门。 第六章则将文化误读放在文化间交流的背景下,以证明其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理解上的必要性与生发力。在一定条件下,误读也可成为促进理解的一种有效方式或途径。在本章中除了寒山的例子,泰戈尔以及庞德的误读案例也将被用来分析支持误读在跨文化对话交流中的特殊意义与价值。 第七章是结论部分。通过对寒山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文化误读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作为理解的一个途径或起点而打开文化交流的大门。误读在跨文化交流中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可能会是极具启发性意义的。因此,对文化误读的研究不应仅仅集中在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需要更全面科学的评价,同时它在翻译史上的地位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形式,在文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而且作为语篇的一种特殊形式,诗歌有其自身特有的语篇分析模式。与小说,戏剧相比,诗歌的文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