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化问题突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现代化步伐整体落后于城镇和工业的发展步伐。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人的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核心因素,只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农村人口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实现农民自身的现代化,才能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始,各地纷纷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培育模式,但这些模式大多具有局限性,尚存一定缺点,无法完全满足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需要。深入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对璧山区现有培育模式进行优化,有效提高培育工作的效率,能够为我国各地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理论借鉴,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阐明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首先分析了传统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界定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总结其基本特征,并基于劳动力转移理论、农村职业教育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人的现代化理论,阐明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当前的几种典型培育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典型案例对其进行说明。第四部分以重庆市璧山区为例,通过对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总结出当地存在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目标群体定位不明确、内容缺乏实践性、师资队伍不健全、培育的制度体系不健全、培育资金利用率低等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对美国、日本、德国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进行分析,得出国外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的经验启示。第六部分对优化璧山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提出了建议:立足当地实际,选择最佳模式;激发多方活力,优化培育体系;健全师资队伍,丰富培育内容;完善相关政策,形成保障机制;加强思想教育,转变农民观念;创建准入机制,规范认证管理。第七部分是对本研究的总结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