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分层是阐释不同阶层参与体育的重要视域,不同阶层人群参与体育促进了大众体育的发展。社会分层理论对研究不同阶层人群参与体育的特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正是因为社会分层理论对社会各个人群进行了阶层划分,使得可以通过对社会各个阶层人群参与体育现状的了解,分析影响各个阶层人群参与体育的特征,对促进大众体育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山西省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选取大同、朔州、忻州、太原、临汾、运城这六个地级市作为抽样框。通过职业、文化程度和月收入这三个变量来确定人群的社会阶层客观分布,根据自我评价来主观分布,通过不同社会阶层和锻炼层次、时间、强度等变量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山西省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体育活动参与的特征。研究中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收集的数据,使用社会科学统计程序SPSS15.0软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社会下层、中下层的主要锻炼目的是强身健体,对于项目的娱乐性要求不高,所以健身走跑步成了他们的首选。社会上层为了凸现社会地位,他们更多选择一些高消费的单人或双人形式的项目如保龄球、高尔夫等。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压放松,保持形体匀称,达到心理愉悦。在体育锻炼层次上,随着社会阶层的提高,参与体育锻炼和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群呈现“倒U型”结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则随着阶层的提高,而呈现同步上升的趋势;在体育活动时间上,随着社会阶层的提高,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呈现“倒U型”。30—60分钟的随阶层提高而上升,在社会中层达到最大,随后呈下降趋势。60分钟以上的,随着阶层的提高而上升;在体育活动强度上,随着阶层的提高,小强度和大强度的人群呈现“倒U型”。中等强度随社会阶层的提高而呈现上升的趋势;在体育锻炼场所上,随着阶层的提高,在自家庭院或室内锻炼的呈现同步下降的趋势,在公共体育场所呈上升趋势,在广场、公园则呈“倒U型”结构;在接受体育锻炼指导上,没有指导的随阶层的提高而上升,在社会中层达到最大,随后呈急剧下降趋势。接受体育教师和社指导员的指导随着阶层的提高而上升;在获得运动技能途径上,随着阶层的提高,通过自学获得运动技能途径的比例降低。在学校里获得运动技能的人群呈“倒U型”。参与社会培训班人群随阶层的提高而上升。消费类型趋向于实物性消费。绝大部分居民的年体育消费随着阶层的降低呈现下降趋势,“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在不同社会阶层的差异明显。可见经济条件仍是制约山西省社会中下层、下层人群低水平体育消费的主要原因。没时间、没兴趣、惰性这三个影响因素仍是困扰社会各阶层参与体育活动的巨大阻碍。提出了扩大社会上层和中上层体育人群的体育人口、提高社会中层的体育活动参与意识、引导社会中下层和下层体育活动消费、加大不同社会阶层参与体育的指导力度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