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il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禾谷镰孢茵(Fusarium graminearum)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监测方法及抗药菌株性质。对菌落直径法、孢子萌发法和离体麦穗法等抗药性监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认为抗药性大规模监测,可挑取小麦病穗上的病原物在含10μg/ml多菌灵的PSA平板上直接测定。抗药性水平测定则可用菌落直径法在含系列浓度杀菌剂的PSA平板上测定,以EC50或MIC值作评价参数。监测自然界中抗药性子囊孢子的比例可短期预测抗药性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 以含多菌灵10μg/ml的PSA平板作为划分小麦赤霉病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的标准,1997~20O0年对江苏、浙江、上海、湖北采集到的小麦赤霉病共6062个菌株进行了抗药性监测,发现小麦赤霉病菌已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抗性频率有上升趋势,而且抗性频率在地区间分布不平衡。其中,浙江海宁市抗性频率最高,1999年两次用药的田块抗性频率达72.34%。 田间分离到的所有小麦赤霉病抗药性菌株对多菌灵具有相似的抗性水平。多菌灵对抗药性菌株的平均抑制中浓度EC50为9.2375μg/ml,平均EC50抗药指数为15.83。对多菌灵具抗性的菌株,对苯菌灵、噻菌灵、甲基托布津表现正交互抗性,而对MDPC不表现负交互抗性。 经紫外光照射处理,能够诱导出抗多菌灵的赤霉病菌突变体,但突变频率相对较低。诱导得到的所有抗药性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与田间抗药性菌株相似,对苯菌灵、噻菌灵、甲基托布津也呈正交互抗性,但对MDPC的敏感性有差异。 无论田间采集还是室内诱导的多菌灵抗药性菌株,在无药培养基上通过菌丝体转代培养8次,抗药水平没有下降。形成的分生孢子和自交产生的子囊孢子均表现抗药性,抗药性状能通过无性和有性繁殖过程遗传。田间抗药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能力、致病力和竞争力与敏感菌株相似,适合度高。紫外光诱变的抗药性菌株的产孢能力、致病力、竞争力比敏感菌株稍有下降,这可能是在诱变过程中其他生理功能受到损伤而引起的适合度下降。 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具抗性的菌株与咪鲜安、戊唑醇、福美双、百菌清不存在交互抗药性。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对接种的离体麦穗防治试验表明,咪鲜安、戊唑醇对抗性菌株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其他文献
本论文研究了不同形态硅源制剂叶面和水培处理小麦后对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的作用效果,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内容及所得结果如下: 1.通过采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