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恶性肿瘤。从流行病学特征来看,其发病具有显著的人种、地区差异和家族聚集特征。我国是世界各大洲中NPC的最高发地区之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突出,广东省部分地区年发病率高达25-30/10万。在2000年,全球共有64,798例新发病例,其中有超过80%是由中国,东南亚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所报道。而在北美和其他西方国家,NP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低于10万分之一。NPC有三个主要的发病因素:外界、EBV(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和遗传因素。依据统计分析广东人移民到其他地区包括美国和澳洲仍保持较高发病率。这说明NPC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遗传易感性因素对于NPC是至关重要的,作为NPC患病风险因素之一,HLA基因已经被较广泛的研究过。然而,对比适应性免疫应答与NPC病原学关系的大量研究现状,极少有文章报道自然免疫与NPC患病之间的联系。KIR基因有着高度的多态性,KIR的基因数目在不同NK细胞克隆及不同个体有差异。同时,KIR基因又可作为一种较好的遗传标记,用于有遗传倾向疾病的关联研究。目前已发现一些病毒诱导的癌症亦与KIR相关,如宫颈癌和肝癌等。KIR功能上分为抑制性受体和活化性受体两种。NK细胞表面的抑制性KIR识别自身MHCⅠ类分子,有效地阻止NK细胞对自身正常组织细胞的攻击。而活化性KIR与MHC-Ⅰ类分子结合后,能诱发NK细胞的杀伤作用。NK细胞表面表达的活化性和抑制性KIR的表达比例影响着NK细胞的活化状态。而个体NK细胞表达的KIR谱主要取决于其KIR的基因型。近来随着NK细胞受体KIR的功能研究不断深入,KIR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发病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的比较鼻咽癌患者和正常人群的KIR不同血清型分布特征的差异;研究原籍低发地区移民中鼻咽癌患者与高发地区患者KIR分布特征的差异,从而探讨遗传易感因素相互作用对鼻咽癌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发现高发地区和低发地区的鼻咽癌发病率迥异可能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系列特异性引物(SSP)技术,对比43例广东籍汉族鼻咽癌患者和53名籍贯种族都匹配的正常对照KIR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并对鼻咽癌组(共75例)和正常人群KIR基因多态性做历史对照研究。同时也对43例广东籍患者(高发病区域)和32例非广东患者(低发病区域)的KIR基因位点的多态性进行对照研究。并对广东汉族人群与内蒙古自治区为主的北方汉族人、山东汉族人、上海汉族人和浙江汉族正常人群KIR基因多态性分别做历史对照研究。结果1、43例NPC患者与53例正常对照组个体中,共检出了目前已知的18个KIR基因(合并了KIR2DL5A、KIR2DL5B)。在检测的全部个体中,框架基因3DL3,3DL2及2DL4出现频率均为100%;假基因3DPI在NPC组与对照组出现的频率分别为100%和98%。2、鼻咽癌组(共75例)和正常人群KIR基因多态性做历史对照研究发现,3DS1,2DS4的基因频率显著升高。3、广东籍患者和非广东患者的KIR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广东籍NPC病例组中2DL2,2DS1,2DS3,2DS4的基因频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两组皆属广东籍,P值分别为0.035,0.002,0.007,0.001)。以上四种基因,以2DS4出现频率最高(1.000),而其他各KIR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与不同省份人群比较,广东汉族人群的KIR表达有明显的不同,广东地区汉族KIR基因具独有的基因分布频率。结论1、中国汉族人群鼻咽癌的发生可能与3DS1,2DS4相关。2、中国汉族广东籍和非广东籍鼻咽癌的发病差异可能与KIR基因频率无关。3、广东汉族人群,2DL2,2DS1,2DS3,2DS4基因频率升高可能与NPC发病相关。4、不同KIR基因在广东汉族人中有不同的表达频率,与其他地区人群比较,KIR基因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