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节的确立有着复杂的社会思想、组织背景,是成人对儿童生命特质和社会地位重新认识的产物,是国家公共权力运用的结果。它的现实状况,为人们审视儿童和儿童的生存状态提供了途径。本文力图以政府的和幼儿园的节庆活动为主线,结合时代背景,描述新中国六十年中的儿童节状况,分析儿童节的历史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反思,探寻问题可能的出路。
第一部分:回顾儿童节确立的时代背景,探讨儿童节的属性和意义。近代社会,在儿童独特的生命特质和独立的社会地位逐渐被世人所认识,维护儿童权利权益的慈善团体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儿童节得以确立。其目的在于服务儿童事业,实现世人在儿童事业上的价值认同。
第二部分:描述社会变迁下的儿童节节庆概况及儿童节变迁的趋势。建国至改革前,儿童节政治色彩浓厚,政府的政治教化意图明显;幼儿园活动安排上,受政治环境影响较为显著,成人中心取向明显。改革后,政府的政治教化意图式弱,节日的主题转向事关儿童权利权益的事务。幼儿园在逐渐走出政治控制的阴影后,又不免陷入市场原则的泥淖。在新的法规和理念的影响下,儿童节开始走向“儿童的节日”。在这六十年中,集会、游园、汇演、亲子活动等庆祝活动形式都有存在,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地位,并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
第三部分: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反思问题,寻找出路。儿童节不仅是儿童的节日还是为了儿童的节日,但政府、幼儿园对儿童节认识不清,对各自在儿童节所承担的责任定位不清,导致儿童节中的诸多不快乐,诸多不和谐。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幼儿园责任的重新定位。
儿童节复杂多面,它与广阔的社会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影响了儿童节的节日形态和精神实质,儿童节所含有的信息,也将在更广的社会范围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