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六十年中的儿童节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pl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节的确立有着复杂的社会思想、组织背景,是成人对儿童生命特质和社会地位重新认识的产物,是国家公共权力运用的结果。它的现实状况,为人们审视儿童和儿童的生存状态提供了途径。本文力图以政府的和幼儿园的节庆活动为主线,结合时代背景,描述新中国六十年中的儿童节状况,分析儿童节的历史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反思,探寻问题可能的出路。   第一部分:回顾儿童节确立的时代背景,探讨儿童节的属性和意义。近代社会,在儿童独特的生命特质和独立的社会地位逐渐被世人所认识,维护儿童权利权益的慈善团体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儿童节得以确立。其目的在于服务儿童事业,实现世人在儿童事业上的价值认同。   第二部分:描述社会变迁下的儿童节节庆概况及儿童节变迁的趋势。建国至改革前,儿童节政治色彩浓厚,政府的政治教化意图明显;幼儿园活动安排上,受政治环境影响较为显著,成人中心取向明显。改革后,政府的政治教化意图式弱,节日的主题转向事关儿童权利权益的事务。幼儿园在逐渐走出政治控制的阴影后,又不免陷入市场原则的泥淖。在新的法规和理念的影响下,儿童节开始走向“儿童的节日”。在这六十年中,集会、游园、汇演、亲子活动等庆祝活动形式都有存在,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地位,并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   第三部分: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反思问题,寻找出路。儿童节不仅是儿童的节日还是为了儿童的节日,但政府、幼儿园对儿童节认识不清,对各自在儿童节所承担的责任定位不清,导致儿童节中的诸多不快乐,诸多不和谐。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幼儿园责任的重新定位。   儿童节复杂多面,它与广阔的社会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影响了儿童节的节日形态和精神实质,儿童节所含有的信息,也将在更广的社会范围内传递。  
其他文献
传统的媒介组织实行内容采编和广告经营两部分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但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快速发展,媒介内容和广告信息也逐渐发生了融合,从而形成了"广告内容化"和"内容广告
在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许多以服务农民文化学习为目的的网络平台纷纷涌现,在这其中投入的精力之大,使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能更好地发挥这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当代技术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也有不少从此角度讨论如
期刊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课堂评价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新课程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积
幼儿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和活动共同体,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协作,发挥幼儿各自的经验、知识优势和思维特点,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形成共同的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Rosenberg的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SES),杨烨编制的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量表(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Scale,CSW),杨烨编制的自我价值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