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论文研究了不同比例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及添加氨基酸和植酸酶对花鲈幼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性能、体成分、水质理化指标及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在花鲈配合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综合评价其改善水体环境的应用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1.饲料中不同比例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及添加氨基酸和植酸酶对花鲈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试验用花鲈400尾,初始鱼重为(13.00±0.
【基金项目】
:
2016年省渔港建设和渔业产业发展专项(A201601B06); 2018年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2018LM1083、2018LM1082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团队建设(201614TD);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了不同比例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及添加氨基酸和植酸酶对花鲈幼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性能、体成分、水质理化指标及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在花鲈配合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综合评价其改善水体环境的应用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1.饲料中不同比例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及添加氨基酸和植酸酶对花鲈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试验用花鲈400尾,初始鱼重为(13.00±0.02)g,随机将其分成5个试验组,每个试验组设置4个重复样,每重复样有20尾的花鲈。养殖期间分别饲喂前期制作的5组试验用饲料,即高鱼粉组G0(鱼粉添加量36%)、中鱼粉组G1(鱼粉添加量31%)、包膜氨基酸组G2(鱼粉添加量31%)、植酸酶组G3(鱼粉添加量31%)和低鱼粉组G4(鱼粉添加量26%),试验饲养时间为42 d,结束试验后立即采集样品并分析。结果显示,与G0组相比,G1、G2和G3组花鲈的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且饲料系数也显著降低(P<0.05),但G4组与G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G2组即当鱼粉为31%,发酵豆粕为20%时,花鲈的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该比例水平也为本试验花鲈生长性能的最适比例。而与G1组相比,G2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下降(P<0.05)。且G3组的饲料系数低于G1组,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G0组相比,G4组中花鲈的肝体比显著下降(P<0.05)。五组间的成活率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2.饲料中不同比例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及添加氨基酸和植酸酶对花鲈体成分的影响在42d的饲养试验结束后,采集花鲈的组织样品,测定相关的指标,进行常规的营养成分分析。试验的结果显示,在饲料中用发酵豆粕按照不同比例替代鱼粉及氨基酸和植酸酶对全鱼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水分、总磷和钙含量均无显著的影响,五组间差异不显著。3.饲料中不同比例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及添加氨基酸和植酸酶对花鲈养殖水质理化指标的影响在进行饲养试验的同时开始水质试验,每天测定水体温度、p H并记录,每隔一周测定水体的DO(溶氧量)、NH4-N(氨氮)、TN(总氮)、TP(总磷)及NO2-N(亚硝酸盐氮)含量。试验结果显示,五组间的水体p H值、溶氧量和总氮差异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在第14 d之后,G2组和G3组的亚硝酸盐氮含量明显低于G0组(P<0.05)。第21 d之后,G2、G3和G4组水体总磷含量明显低于G0组(P<0.05),其中第28 d,G3组的总磷含量比G0组降低26.92%。在第28 d之后,G0组氨氮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P<0.05)。4.饲料中不同比例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及添加氨基酸和植酸酶对花鲈养殖水体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进行水质试验时,每隔一月采集水样,用于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分析结果内容OTU分析、相对丰度、α及β多样性分析等。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G0组,其它4个试验组的Ace和Chao 1两个指数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同时对5组水体的Shannon指数分析表明,G2组的Shannon指数值明显高于其他4组(P<0.05),但其它四组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是5组水体中最丰富的微生物菌群;在纲水平上,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拟杆菌纲(Bacteroidia)是5组水体中最丰富的微生物菌群;在属水平上,Unclassified占大部分,其次,5组水体中最丰富的微生物菌群分别为,Limnobacter、Sediminibacterium、f-Chitinophagacese、Novosphingobium。综上,饲料中添加适宜比例的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及添加包膜氨基酸和植酸酶可以提高花鲈的生长性能,且可以降低养殖水质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磷的排放,同时可提高养殖水体的微生物多样性,从而促进花鲈养殖水质的改善。
其他文献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性疾病,通常以鸡、火鸡和许多其他鸟类为宿主。广东省处于中国陆地边境,气候温暖潮湿,家禽产业发达,是ND的高发地区,对当地禽类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威胁。因此,在2016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本课题组开展了对广东地区NDV流行病学监测工作。近年来,NDV的检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更加注重住宅中的休闲化生活,阳台家具开始被更多人所认知,且呈现出多样化发展阶段,发展空间较大。本文以集合住宅阳台家具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网络问卷调研、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式,结合图表分析、数据统计、系统设计等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系统梳理住宅阳台家具的历史发展、提出阳台家具的内涵及特性、分析现代消费者对阳台家具的需求和市场现
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是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的重要人畜共患致病菌,常引起人类的腹泻性肠炎、食物中毒、消化道感染等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jejuni)和结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coli)。家禽尤其是鸡是弯曲杆菌最重要的传染源和储存库,病原菌可以通过被其污染的鸡肉产品以及牛奶、食品、水等交叉污染物传播,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危害。为了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是猪病中爆发快而多的传染病,其特点是传播速度快、流行广,多呈混合感染,可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和繁殖障碍等临床症状,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2型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type2,PCV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猪、牛、羊等70多种偶蹄动物。该病具有传播途径多、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往往在发病地区大规模流行,导致畜牧产品质量严重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畜牧行业的发展。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CIAPIN1(cytokine-induced apoptosis inhibitor 1)是近期已被证实的新近抗凋亡分子,广泛表达于机体各组织内,参与了肝脏组织造血、抗癌药物耐药性调控、癌症的发生发展及组织细胞抗凋亡的过程。已有研究表明,CIAPIN1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组织内,并可作为效应分子,参与了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狂犬病病毒是一种高致死性的神经侵袭性病毒,能引起多种神经性功能障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是一种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该亚型禽流感病毒于1994年在我国大陆鸡群中首次分离得到,随后该亚型禽流感病毒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与其他病原体共同感染家禽可以导致较高的死亡率,严重影响我国养禽业发展。后来有研究也证实了人类也能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并且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爆发关系密切,防控该病在公共卫生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疫苗防控是防治该病主要途径之一。
鸽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近年来可引起鸽严重发病死亡的病毒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鸽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其病原为鸽Ⅰ型副黏病毒(Pigen Paramyxovirus typeⅠ,PPMV-1),属于基因Ⅵ型新城疫病毒,又称鸽新城疫病毒。PPMV-1的进化速率较快,目前该毒株的传播并未持续扩大,而是维持一定种群内部的不断演变。因此对广东省鸽场的鸽新城疫病毒的传播进行监测,了解
H6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宿主范围非常广,在北美洲和亚洲鸟群中普遍存在,也是我国南方地区家禽和水禽常见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之一。我国自2000年以来在家禽中已有分离到H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报道,其流行和传播呈上升趋势,导致H6亚型禽流感病毒与其他亚型禽流感病毒发生交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大量使用疫苗或药物预防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发生并传播以及病毒存活环境的变化,均可能导致病毒发生基因突变。从而改变其生
在畜牧生产中,抗生素常常被用于治疗和预防动物疾病、提高饲料转化率和促进动物生长等,随之而来的是细菌的耐药性和抗生素被大量滥用等问题。因此,畜牧生产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养猪业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甚至滥用情况仍较普遍,这使得猪源大肠杆菌耐药形势日趋严峻。猪源大肠杆菌已成为重要的耐药细菌贮存库,这些耐药菌株有可能通过污染的环境、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食物等在养殖场内传播。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