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环节上,拒俄运动(1901——1905年)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付诸实践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这一运动遍及大江南北、国内海外,尤以留日学生与上海为其活跃重镇。20世纪初的上海,伴随着日益增长的工商业经济和清末教育改革的推行,以绅商阶层为代表的社会精英阶层和以青年学生为主的新知识阶层得以新生,比较而言,前者着力于政治地位的提升,后者更在于政治能力的锻炼。当1901年拒俄风潮初起,开明士绅率先发动,他们主张动员民众,文明排外。而国内外学界则在国民思想的鼓动下,不断兴起学界风潮,并自动担负起引导其他社会成员转变为国民的责任。拒俄运动使学生和开明士绅直接面对国民的社会责任,其共识是必须动员和引导民众,外抗强权,内行革新,救亡图存,并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二者通过拒俄运动中共同展示了其在政治舞台上的活动能力。拒俄运动主要是爱国主义的群众抗议运动,其表现形式有集会、抗议、通电、宣传等,尤以张园集会最为突出;在运动高潮之际,各团体与报刊纷纷创办——从中国国民总会到军国民教育会,从留东学子诸会刊到各拒俄专刊。在以绅商和新知识阶层为主体的中等社会人士领导过程中,他们祭出新的大旗——以主权观念的民族国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民族主义,并充分利用新的社会资源(新式团体与报刊),一方面启蒙运动下层民众,另一方面希望以此来争取到上层统治者的支持。由于统治者的本能防范意识以及拒俄形势的变化,领导运动的主体最终发生分裂,《苏报》案以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部分拒俄运动的发起者很快转向——走向了坚定的排满革命之路。综观整个拒俄运动,我们认为,其最为宝贵的经验财富当属诸社会动员形式的尝试——新生的领导阶层、全新的理论指导、民众国民意识的唤醒、民间团体组织的建立等,而运动的结果倒在其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