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教育家雷沛鸿设计并得到新桂系当局支持而付诸全省实施的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不仅使广西的教育风气为之大开,而且以它的卓有成效在全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场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旨在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大众化理想,从整体上和基础上“垫高”国民素质;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它又担负起双重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培养民众的爱国精神,增强民众的国家民族意识,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另一方面教导民众生产生活知识,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和社会改造,改变“愚、贫、弱、私”的面貌,因而具有救穷的启蒙意义。经过六年的努力,国民基础学校遍设广西每一个乡村,受教育人数成倍增长,尤其成人入学人数竟增长了27倍,全省呈现出向学之风,男女老幼均知抗日救国,令世人刮目相看。在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广西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埋头苦干的实践精神,灵活的运用各种方法,创造性的为全国提供了教育改造与地方社会改造的经验,尤其“三位一体”制度,得到国民政府的肯定,并为全国广泛采用。由于历史条件的诸多限制,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在经费、师资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从而成为导致国民基础教育质跟不上量的主要原因。本文从普及国民基础教育发生的时代背景、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救亡与救穷的使命以及它的具体实施运作探讨它在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造中的重要地位,也从它所表现出的缺点与不足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启示,这两方面都是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的历史价值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