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凝聚法和喷雾干燥法制备南极磷虾油微胶囊的研究

来源 :大连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youxiang123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极磷虾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食品加工中占重要地位,特别是其中的磷脂型多不饱和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及酯型虾青素。但南极磷虾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及虾青素等,极易氧化变质,且氧化变质后风味变差,不但丧失了其原有的营养价值,更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如癌症等,导致其食用价值降低。另外,南极磷虾油是液体,具有粘度大和不易溶于水等特性,增加其在食品加工和包装时的困难。微胶囊化处理南极磷虾油后可以形成固态的粉末微胶囊,通过高效包埋能够减缓贮藏过程中的南极磷虾油的氧化变质、掩盖虾油的不良气味。微胶囊化后形成的固态粉粒流动性良好,加工后的微胶囊产品易与食品原料混合均匀,有利于包装和运输,同时保留了南极磷虾油本身的营养价值。本论文首先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南极磷虾油微胶囊,考察了乳化剪切速度、pH和芯壁比对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外观形态及包埋率的影响;然后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南极磷虾油微胶囊,考察了壁材配比、芯壁比、固形物含量和乳化剂含量对乳化液稳定性、粘度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然后,在最优条件下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样品,应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结合PLSR建立一种快速无损地检测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包埋率的方法;最后,在-4℃、22℃和40℃条件下,通过检测脂类分类组成、酸值和虾青素这三个指标,考察南极磷虾油微胶囊的储藏稳定性。研究表明:复凝聚法制备南极磷虾油微胶囊最优条件为芯壁比1.75:1、乳化剪切速度20400rpm、pH 4.0;在此条件下南极磷虾油微胶囊的包埋率为91.51±1.05%;光学显微镜下南极磷虾油湿胶囊形态较规则,近似圆形,粒径分布较均匀,微胶囊内部为多核。喷雾干燥法制备南极磷虾油微胶囊的最优条件为:明胶与麦芽糊精质量比为1:3;芯壁比为2:3;固形物含量为20%;乳化剂含量为3.5%;均质压力为40Mpa。在此条件下进行喷雾干燥效果较好,黏壁现象较少。南极磷虾油微胶囊的粒径在0.5~20μm之间,直径为1~10μm之间的占绝大多数,基本呈正态分布,在体积分数达到50%时,其平均粒径为2.517μm,真正实现了微胶囊化。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结合PLSR实验结果显示:R~2均大于0.85,RMSE均较小,说明PLSR预测模型都能有效的预测微胶囊包埋率。储藏稳定性实验表明,22℃与40℃储藏条件下微胶囊差异不大。本论文通过对南极磷虾油微胶囊产品各项性质的表征,证明了其微胶囊化的可行性,不论产品的外观、分散性、粉末流动性,还是产品风味都得到了改善,达到了微胶囊化的目的;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首次实现了微胶囊包埋率的快速、无损检测;稳定性实验,证明了常温与高温储藏条件下微胶囊差异不大。
其他文献
美拉德反应广泛存在于食品加工贮藏等过程中,已被证实与糖尿病等许多疾病有关。先前对蒽醌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药学方面,然而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生成的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
蓄热室是蓄热式轧钢加热炉的核心,既作为烟气余热回收设备,又作为供热装置。故蓄热室故障将直接影响加热炉的生产和安全运行。因而分析蓄热室常见故障并找出解决办法尤为重要。
法学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普通法系案例教学的理念,采用典型法律案例教材,将学生带入案例中充当法律职业角色,由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讨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目标性、
本文重点分析的就是商品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具体的防治措施,结合着当前商品混凝土的应用现状,从源头上处理商品混凝土的裂缝问题,保证更好的发挥出商品混凝土的实用价值,
研究不同时效温度对0Cr15Ni6WMoVNb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组织及性能影响。采用?45 mm的圆棒经1 000℃,30 min固溶处理后在-70℃冷处理2 h,分别在400-720℃每隔30℃进行时效处
建筑制图是土建类专业基础课程。自2014年以来,高职院校生源层次多样化情况逐年发展,使得学情与之前发生较大程度的差异。我校建工类专业根据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要
本文制备了一种负载碳、氮共掺杂二氧化钛(C,N-TiO2)的混凝土(C,N-TiO2/Ct),研究了光催化剂负载量和固化时间对其吸附、降解敌百虫的影响,测试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渗性能。结
满堂支架法是城市高架快速路桥施工中常用的施工方法之一,也是较为传统的连续梁施工方法。以省内某环城快速路高架桥项目为研究案例,就满堂支架现浇连续梁施工技术进行了全面
全谷物的营养健康功效已得到公认。全麦面包在西方国家也已成为市场主流产品。馒头作为我国传统主食,在居民膳食结构中占很大比例,若以全麦馒头代替普通馒头,不仅有望改善居
黄曲霉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十分广泛,主要侵染花生,玉米等油料作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毒性最强的一类生物毒素。花生油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