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吗啡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以强迫用药、不断增加药物摄入量和停药时出现戒断综合征为主要特征。吗啡戒断所致的厌恶负性情绪被看作是最强的负性强化因子之一,强化了冲动性的觅药行为,导致复吸和持续的药物使用,但戒断厌恶的生物学机制还知之甚少。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作为一种典型的神经肽,在中枢神经系统以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是目前已知的作用最强的内源性抗阿片肽,参与了吗啡依赖形成过程。我们前期的实验观察到,给予外源性CCK-8可明显减轻吗啡依赖大鼠的戒断症状,并且能够明显抑制吗啡诱导的条件位置偏爱的形成和重燃。而CCK-8对吗啡戒断所致的负性厌恶情绪作用尚无报道。本实验拟在建立大鼠戒断条件位置厌恶(conditioned place aversion,CPA)模型基础上,侧脑室给予CCK-8及CCK受体特异性拮抗剂,通过观察动物行为学指标和戒断症状评分,探讨内源性和外源性CCK-8在吗啡戒断引起的厌恶负性情绪和躯体戒断症状的作用,为CCK-8在戒毒方面的应用提供相关的实验依据。方法:雄性Wistar(weighting200±10g)大鼠从第1天至第7天上午皮下注射(i.h.)吗啡,每天两次(8AM;8PM),10mg/kg/次,共注射6天半。按同期对照的原则设立生理盐水对照。在慢性吗啡注射的第6天(Day6),腹腔注射纳洛酮(0.3mg/kg)进行催促戒断(同时与条件性位置训练箱搭配)建立大鼠吗啡成瘾戒断条件位置厌恶(CPA)模型。在CPA模型基础上于纳洛酮催促戒断前15分钟侧脑室注射CCK1或CCK2受体拮抗剂(10μg/rat),观察内源性CCK在吗啡依赖戒断大鼠CPA形成中的作用;于纳洛酮催促戒断前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0.01、0.1、1μg/rat)CCK-8,观察外源性CCK-8在吗啡依赖戒断大鼠CPA形成中的作用;此外,在CCK-8(0.1μg/rat)侧脑室注射前15分钟给予CCK1或CCK2受体拮抗剂干预,观察CCK受体拮抗剂对外源性CCK-8干预吗啡戒断CPA形成的影响。同时设立相应对照组。CPA评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均数士标准差(Mean士SD)表示,各组CPA均数的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组间比较用Bonferroni进行检验。躯体戒断症状以中位数表示,进行非参数统计,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慢性吗啡皮下注射每天两次(8AM;8PM),10mg/kg/次,给予纳洛酮(0.3mg/kg)催促戒断后条件化,可以形成强烈的条件位置厌恶,说明本实验模型(CPA)建立成功。在CPA模型基础上,给予CCK-8或CCK受体拮抗剂干预后,结果显示:①纳洛酮催促戒断前15分钟给予CCK2受体拮抗剂(LY-288,513),并按照模型程序条件化训练,能明显降低CPA评分,而CCK1受体拮抗剂(L-364,718)对CPA无影响;②侧脑室给予0.01、0.1、1μg CCK-8并匹配条件化,对CPA无明显的诱导作用;③洛酮催促戒断条件化15分钟前,侧脑室给予0.01、0.1、1μg CCK-8进行干预,证实0.1和1μg CCK-8能够有效地抑制条件位置厌恶的形成,CPA评分显著下降,而0.01μg CCK-8无显著影响;④在CCK-8(0.1μg)干预CPA形成15分钟前,侧脑室给予CCK1受体拮抗剂(L-364,718)可以翻转0.1μg CCK-8抑制CPA形成的作用,使CPA评分增加,而CCK2受体拮抗剂无此作用;⑤0.1、1μg CCK-8和CCK2受体拮抗剂可抑制大鼠的戒断症状,而0.01μg CCK-8和CCK1受体拮抗剂无影响。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大鼠条件位置厌恶模型,发现内源性CCK通过CCK2受体参与了吗啡成瘾戒断大鼠条件位置厌恶的形成过程。同时,发现外源性CCK-8可抑制吗啡戒断大鼠条件位置厌恶的形成,该作用通过CCK1受体介导,提示外源性CCK-8与内源性CCK在吗啡戒断和条件位置厌恶形成中通过不同CCK受体亚型发挥不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