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仍在望——论《晃来晃去的人》和《赫索格》中难以获得的精神救赎

来源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m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十年来,索尔·贝娄都因其生活背景的多元化及其作品的复杂性,受到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评论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是贝娄在作品中对人性及现代生活的肯定和乐观的态度。毫无疑问,贝娄本人对人性和现代生活持肯定和乐观态度;他曾屡次在访谈、讲座及文章中表示,虽然现代社会充斥着罪恶和痛苦,但生活并非毫无希望可言。生活的本质并非显而易见,而是埋藏在日常生活光怪陆离的表象之下;文学艺术的责任,并不在于记录表象,而在于审视否定人性之重要性以及追求幸福之意义的现代哲学传统,并摆脱其影响,独立地观察生活;不仅记录表象,同时也记录“真实的印象”——生活的真谛,并且在这两者间形成平衡,从而反映出生活的复杂性,并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对贝娄小说中对人性和现代社会所持态度所作的评论,绝大多数都遵照了贝娄提出的小说应采取的模式,认为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角斗士式的人物,英勇地与盛行的末日世界观相搏斗,并最后获得了精神上的解放;此外,也有评论指出贝娄的主人公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未能实现他提出的文学理想,所以,与他本人的乐观态度恰恰相反,他的小说是悲观的。然而,这两个观点都有片面之嫌。的确,贝娄的主人公在苦苦求索之后,并未在精神上获救。但是,他们的失败并不能否认贝娄对人性的重视,而是恰恰证明了在蔑视人性的社会中,知识分子想要重申人文主义美德的重要性是多么艰难。   本文以贝娄的两部小说《晃来晃去的人》和《赫索格》为研究对象,指出了在这两部小说中人们追求精神救赎的失败——不仅作为主人公的知识分子,其他反面角色也渴望获得精神上的平静;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整个现代哲学传统否定人性和追求幸福的意义;在该哲学传统的指导下,人们既与自我相峙又相互为敌。绝大多数人抱定对社会和人生片面的理解,向着错误的方向努力。知识分子虽然意识到了正确的方向,但他们的声音微乎其微。正是通过揭示此现状,索尔·贝娄使读者认识到,是再次审视现代哲学传统,并重申人性的重要性的时候了。  
其他文献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评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以第一人称视角创作的教育小说《远大前程》(1860)是其晚期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玛丽·伊丽莎白·布雷登是维多利亚时
批评界对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关注多集中于她对社会暴力的无情剖析,对血腥场面的写实描写和在多种文学题材和体裁的实验性探索方面,对欧茨作品的文学批评也多局限在这样的传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以及外语教学理论与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听力在外语语言基本技能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技巧和水平已成为英语教学者和研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1954-)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短篇小说家、散文家,是首批获得成功的美国墨西哥裔作家之一,著有诗集《坏男孩》(1980)、《荡妇》(1994)和短篇小说集《喊
学位
在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中,.人际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来和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招聘广告适合用于分析人际意义,是由于其所起的作用是广告者与读者的沟通桥梁。经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