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在鉴别声带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目的]探讨双能量CT动脉期碘图相关定量参数在鉴别声带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喉部双能量CT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声带病变128例,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声带鳞癌组(50例),声带息肉组(50例)及声带慢性炎组(28例),分别测量3组病变动脉期碘图相关定量参数(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Overlay值)并比较其差异。对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一步将128例病变分为良性组(78例)及恶性组(50例),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及最佳诊断阈值以分析各参数鉴别声带良恶性病变的效能。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声带鳞癌组动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Overlay值均高于声带慢性炎组及声带息肉组(P<0.05);动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Overlay值鉴别声带良恶性病变的AUC分别为0.933,0.845及0.868(P<0.001),以动脉期碘浓度1.75mg/ml为临界值诊断声带鳞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及83.3%,以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16诊断声带鳞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及76.9%,以动脉期Overlay值40.15HU为临界值诊断声带鳞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8%及91%。[结论]双能CT动脉期碘图相关参数可提高恶性病变的检出率,在声带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第二部分 双能量CT及MRI在诊断喉癌甲状软骨侵犯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双能量CT及MRI在诊断喉癌甲状软骨侵犯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9年2月于术前行喉部双能量CT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喉癌106例,其中54例同时行MR平扫+增强检查。以手术病理为参考标准,运用主观评价定性及客观定量参数(受侵甲状软骨与对侧正常非骨化甲状软骨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分析双能CT对106例喉癌甲状软骨侵犯情况的诊断价值;进一步比较54例同时行MR扫描病例中双能CT、MRI、双能CT结合MRI检出受侵甲状软骨的效能。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运用Kappa检验比较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106名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示40例甲状软骨受侵犯,双能CT正确诊断的35例受侵甲状软骨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0.16±0.05及1.92±0.39,均高于对侧正常非骨化甲状软骨(-0.01±0.02及0.19±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双能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7.5%、95.5%及92.5%。同时行双能CT及MR检查的54例中,病理示20例甲状软骨受侵,分别对双能CT、MRI、双能CT结合MRI三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双能CT诊断特异度高于MRI(χ2=4.221,P<0.05),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双能CT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有助于区分受侵甲状软骨和正常非骨化甲状软骨;与MRI相比较,双能CT诊断喉癌甲状软骨侵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第三部分双能量CT定量参数对喉癌淋巴结的定性评估价值[目的]探讨双能量CT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在诊断喉癌转移淋巴结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0月至2019年2月具有完整术前双能量CT扫描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的喉癌46例,淋巴结共计90枚,按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转移淋巴结组(47枚)和非转移淋巴结组(43枚),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转移淋巴结组与非转移组淋巴结组、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诊断阈值以分析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诊断喉癌转移淋巴结的效能。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转移淋巴结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29±0.50mg/ml及2.38±0.71,均高于非转移淋巴结组(1.77±0.48mg/ml及1.99±0.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鉴别转移组和非转移组淋巴结的AUC分别为0.77和0.67(P<0.05);以动脉期碘浓度1.85mg/nml为临界值诊断喉癌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0.9%及65.1%,以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2.15为临界值诊断喉癌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57.4%及72.1%。喉癌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喉癌转移淋巴结与原发灶之间具有同源性,双能CT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对喉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