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共同基础,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慢性弥漫性疾病,对全身各类血管床均造成影响。然而有些血管床对AS的易感性较低。现有研究认为内乳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ies,IMA)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与冠状动脉相比,内乳动脉有较低的粥样硬化发生率,故常作为冠脉搭桥术常用的替代血管。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作为一种应激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发现HSP70基因表达在人内乳动脉与冠状动脉中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高脂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分别从基因、蛋白及组织三个水平比较HSP70在正常兔和动脉粥样硬化兔冠状动脉与内乳动脉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阐明HSP70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不同动脉间的差异,为研究内乳动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方法: 应用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按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0),高脂组(n=20)。予以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予以高脂组高脂饲料喂养(高脂饲料:1%胆固醇+5%猪油+10%蛋黄粉+84%普通饲料)。饲养12周后处死所有白兔,分离冠状动脉及内乳动脉,完成以下两部分实验:1.确认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应用HE染色法观察内乳动脉和冠状动脉管壁形态。2.采用病理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冠状动脉和内乳动脉组织行RT-PCR、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比较HSP70在两动脉间的表达量。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及分析。 结果: (1)实验结束时对照组共10只,高脂组共18只进入统计学分析。连续喂养高脂饲料4周、8周和12周时高脂组兔血脂水平较同期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2) HE染色可见高脂组冠状动脉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乳动脉内膜粗糙、断裂,中膜增厚、平滑肌细胞排列不齐等早期粥样硬化改变,说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成功。正常对照组两动脉内膜完整,未见动脉粥样硬化病变。(3)12周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高脂组冠状动脉及内乳动脉中均有HSP70表达。(4)分别用RT-PCR、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从基因及蛋白两个水平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组内乳动脉HSP70表达水平高于冠状动脉,而高脂组冠状动脉HSP70表达水平高于内乳动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喂养后,冠状动脉及内乳动脉内HSP70表达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单纯高脂喂养12周可诱导兔冠状动脉内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诱导内乳动脉内膜粗糙、断裂,中膜增厚、平滑肌细胞排列不齐等早期粥样硬化改变,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成功建立。 2.正常组内乳动脉HSP7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冠状动脉,而高脂组冠状动脉HSP7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内乳动脉,表明内乳动脉与冠状动脉间存在某种差异,提示HSP70表达的差异性为探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3.高脂喂养后,冠状动脉和内乳动脉内HSP70表达水平均下降,说明HSP70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