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大多数需要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Liliequist膜是脑脊液循环中重要的通路,有文献报道是脑脊液循环可能出现障碍的区域。因此我们计划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手术打开Liliequist膜是否会减少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主要目的:(1)研究手术中打开Liliequist膜是否能够减少急性或慢性脑积水的发生;(2)手术中打开Liliequist膜是否会引起血管或神经的损伤,引起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3)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方法:设计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纳入2016.1-2016.7我院行开颅手术的破裂动脉瘤患者。入组标准:(1)I-IV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经CTA或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3)行开颅手术治疗;(4)无其他颅内病变,如三脑室占位等;(5)无其他系统严重疾患,预期寿命一年以上;(6)签署随机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其他原因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如外伤、脑血管畸形等;(2)介入治疗患者;(3)Hunt&Hess分级为V级患者。将入组患者随机分组,A组手术中夹闭动脉瘤,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同时打开Liliequist膜,B组仅夹闭动脉瘤,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但不打开Liliequist膜。术前患者出现急性脑积水者先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再行开颅手术。术后均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抗血管痉挛、抗感染、腰穿或腰大池引流等。经治疗后达到出院标准可出院。出院标准:患者无头痛、头晕、呕吐、意识障碍等颅高压症状,脑脊液正常,头颅CT提示颅内出血吸收,无占位效应。术后1天,1周,1月,6月复查头颅CT,术后6月复查DSA或CTA。主要终点事件为急性脑积水、慢性脑积水及分流依赖性脑积水,次要终点事件为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术后新发症状性脑梗死,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感染,动脉瘤复发等。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对两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定性资料釆用X2检验,定量资料使用方差分析。设定P<0.05为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97例患者,其中A组51例,B组4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位置、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发病到手术的时间、腰大池引流数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主要终点事件:A组术前出现急性脑积水14例,均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后出现新发的急性脑积水3例,术后慢性脑积水11例,行分流手术6例,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缓解。B组术前出现急性脑积水12例,均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后出现新发的急性脑积水9例。术后出现慢性脑积水20例,行分流手术12例,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次要终点事件:A组平均手术出血量为481.2ml,术后住院时间为11.6天,至术后6月平均费用为79892元,新发症状性脑梗病例5例,未出现颈内动脉或视神经损伤。手术后感染3例。动脉瘤复发2例。B组平均手术出血量为500.9ml,术后住院时间为12.1天,至术后6月平均住院费用为107922元,新发症状性脑梗病例4例,未出现颈内动脉或视神经损伤。手术后感染2例。动脉瘤复发1例。统计学分析发现,A组急、慢性脑积水和分流依赖性脑积水比例明显低于B组,且总体治疗费用少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新发症状性脑梗死几率、术后感染率、动脉瘤复发率两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认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夹闭动脉瘤的同时打开Liliequist膜,急性脑积水和慢性脑积水发病率较不打开该膜者显著降低,脑室-腹腔分流术实施例数显著减少,术后6月平均治疗费用显著降低,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