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TI和fMRI影像技术的精神疾病脑结构、功能改变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ingyan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疾病在青壮年群体中具有高发病率和难以根治的特点,从而带来巨大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虽然精神疾病的病因、病理尚不明确,但是诸多研究显示精神疾病患者存在着大脑脑区间的连接异常,而白质纤维束构成了大脑结构连接和功能连接的生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白质纤维完成发育的时间窗也与精神疾病的发病期高度吻合,因此,研究精神疾病的白质纤维束病变具有深远的意义。众多使用弥散张量影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精神疾病研究显示患者存在着白质纤维微观弥散属性异常。但是以往的绝大部分研究均忽略了白质纤维束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特点,对沿白质纤维束的局部弥散属性进行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出疾病和药物对患者纤维束的影响。此外,结合DTI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影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探测受损纤维束与所对应大脑功能连接改变之间的联系。本研究旨在结合DTI和rs-fMRI双模态影像技术手段,来探索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未用药强迫症患者的白质纤维束是否存在异质性损伤,局部纤维束属性是否可以对抗精神药物治疗疗效进行预测以及受损纤维束与所对应大脑功能连接改变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我们一共对30位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的23位病人接受了8周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26位匹配的健康被试;61位未用药强迫症患者,40位匹配的健康被试进行结构连接、功能连接的比较,并使用影像参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进行预测。我们的研究发现,首发未用药精神裂症患者存在着左侧枕叶胼胝体白质弥散属性改变、右侧箭束和右侧下额枕束中间部分平均弥散系数的病变,颞叶胼胝体中间部分的弥散属性可以有效预测出经过八周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情况。此外,我们也发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枕叶胼胝体连接的双侧顶枕回存在功能连接异常,且会出现视觉空间通路的功能连接异常。这些结果揭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着沿白质纤维束的不均匀病变,相关功能连接也会受到破坏,白质纤维束的局部弥散属性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影像学靶点。而对于未用药强迫症患者的双模态影像学研究,我们发现患者出现前额叶胼胝体纤维束和左侧丘脑射束中间部分的白质完整性病变,并且前额叶胼胝体弥散属性异常与双侧眶额回功能连接异常有关。本研究对首发未用药患者和未用药强迫症患者进行了以白质纤维束为出发点的脑结构、功能连接特性的研究,发现了白质纤维束的异质性改变以及局部纤维弥散属性对抗精神药物治疗效果具有预测性。这些发现可以为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外泌体及其内容物与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外渗、免疫逃避、亲器官性定植等转移过程密切相关,可能是潜在的肿瘤转移早期标志物。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比较肺癌患者骨转移前后血清外泌体中mRNA表达谱的差异,筛选并初步验证可用于肺癌骨转移诊断的血清外泌体mRNAs,为肺癌骨转移液体活检技术的应用提供实验室基础数据。方法:选取3例肺癌患者骨转移前后的血清标本,分离外泌体,提取RNA,行转录组学
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属于III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目前已知FLT3基因的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突变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临床不良预后有关。近年来FLT3激酶抑制剂的开发与引入为FLT-ITD阳性AML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由于多种酪氨酸激酶受体结构具有高度同源性,单个抑制剂治疗往往显示出选择性不强、耐药性和药物有效率低的缺陷,为此临床上需要寻找克服FLT3激酶抑制
目的:前期宏基因组检测表明酿酒酵母相对丰度在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显著降低,结合已有的少数体内外研究提示该真菌或影响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本课题旨在验证其相关性并对具体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本课题首先利用临床收集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及健康对照粪便样本提取DNA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 R进行回顾性研究。后对57BL/6野生型及APCMin/+小鼠在清肠或不清肠的情况下灌胃酿酒酵母8周后分离肠上皮细胞及固
目的:富集骨肉瘤干细胞,构建其转录组m~6A修饰谱,并进一步分析骨肉瘤干细胞和其亲本株之间存在的差异甲基化的基因和差异表达的基因。材料与方法:通过阿霉素逐步诱导法富集出具有耐药性的骨肉瘤干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m~6A修饰相关酶的表达。利用Me RIP-seq和RNA-seq检测差异甲基化的基因和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数据挖掘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候选基因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已位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其治疗方案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分型和疾病的分期,而患者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直接影响疾病的分期,也是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本课题围绕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细针穿刺洗脱液标本开展研究,旨在发现新的检测方法以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前可疑淋巴结诊断的检测敏感性;分析标本中CD8+T细胞表面PD-1及胞内因子表达,为评估机体免疫应答状态提供依据,并探索评估乳腺
【目的】:通过对细胞因子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细胞迁移、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中作用的研究,进一步阐明转录因子RUNX1(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RUNX
目的:探讨骨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骨髓抑制的相关风险因素,探究其防治对策,为临床建立并优化药学监护模式,为预测并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在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期间,诊断为骨原发恶性肿瘤,并入院进行化学治疗的患者。收集并整理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临床诊断、化疗前后的常规临床检验指标、治疗方案等。按
目的:黏附G蛋白偶联受体GPR110是一种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表明,在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中呈现高表达,提示其可能是一种癌基因。然而,该基因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仍不明确。本研究检测三种亚型Ia期肺腺癌病例中GPR110表达水平,结合病例生存情况,揭示GPR110的表达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究GPR110在肺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标本来源于上海交通
【目的】共激活相关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CARM1)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上调并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但目前对CARM1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探讨CARM1对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的探索。【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食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CARM1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2、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F-box only protein 22(FBXO22)作为E3泛素连接酶SCF复合体中负责特异性识别和招募底物的F-box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其生物学功能研究甚少。本课题组近年来一直致力于FBXO22新底物的挖掘及功能研究:⑴发现FBXO22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LKB1结合,泛素化LKB1抑制其活性并促进肺癌细胞生长;⑵发现FBXO22泛素化并降解细胞核内PTEN,具有促肿瘤作用。本研究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