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时局、政局发生了一场乾坤巨变。中国开始面临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这彻底暴露了封建王朝统治的腐朽,百姓生活更是民不聊生。时代的变化必然在文学上有所反应,这一时期形成了近代以来第一次爱国诗潮,众多爱国诗人用诗笔表现风云变幻的时代,姚燮便是其中一位。姚燮,字梅伯,号野桥、大梅、复庄等,是晚清在东南沿海颇负盛名的作家。姚燮一生著述丰富,写有诗、词、骈体、传奇等多种文体,又擅长绘画,尤其喜好画梅。在姚燮的诸多创作中,诗歌创作成就最高,而多种因素影响下创作的爱国诗歌,在题材表现、思想艺术等方面开始出现新的因素,颇具研究价值。本文将从姚燮爱国诗歌创作的成因、主题、思想艺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在整体上勾勒出姚燮爱国诗歌创作的全貌。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不同时期学界对姚燮爱国诗歌的研究现状,指出本文将在充分阅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社会时代、诗人经历等进行深入的背景研究和比较研究,同时也指出了这一研究的总体思路和进一步挖掘的意义。正文部分包括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姚燮爱国诗歌创作的成因。中国古典诗歌历来具有爱国主义传统,而姚燮童年便开始学习古典爱国诗歌的发端之作——《诗经》,同时对唐代现实主义爱国诗人杜甫又十分喜爱,甚至产生了一些模仿之作,可见古典爱国诗歌对姚燮的爱国诗歌创作深有影响。姚燮童年时期生活殷实安宁,从青年时代却家道中落,饱经世事沧桑之苦,这无疑使诗人与底层百姓走得更近,诗歌创作开始表现他们贫苦窘迫的生活。姚燮的科举仕途也是坎坷丛生,一生五次会试、终不及第。在多次科举途中,姚燮不仅饱览了百姓生活之苦,更是结交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在与文人的交游中,姚燮开始转变诗风、表现现实。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各种矛盾变得空前尖锐,加深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感悟。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姚燮笔下便产生了大量爱国诗歌创作。第二章主要阐述姚燮爱国诗歌创作的主题。封建统治的腐朽和人民生活的悲惨是诗人爱国诗歌首先要表现的主题;因为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开始面临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因此反映殖民侵略者淫威,成为这一时期新的题材表现;在腐朽统治和外来侵略中生活的人们不乏反抗者,姚燮的爱国诗歌创作中有一部分便是表现爱国军民的反抗不屈。同时,姚燮还有一些写景与咏史诗,以凄清苍凉之景、比附当今之史,抒写自己的爱国情怀。第三章阐述了姚燮爱国诗歌创作中的思想艺术。姚燮早期深受性灵诗风影响,后来改变诗风,转向社会现实,一改诗坛性灵派空疏萎靡之病,开创近代诗歌关注社会现实的进步诗风。姚燮还以画家独特的视角在诗歌中创作了一幅幅人物肖像画、历史画,诗中描摹的个体群像、景物现实,共同组建了姚燮笔下鸦片战争的历史画廊,画廊中的每幅画都充满了强烈的动感与活力,可谓是诗画合一、生动传神。另外,出于叙事和抒情的需要、描摹人物的需要,姚燮的爱国诗歌语言,少了些古拙艰涩,多了些质朴通俗,这可以视作近代诗歌语言自由通俗化的萌芽。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所论述问题进行总结,指出姚燮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创作的爱国诗歌,主题意蕴丰富、思想艺术特色鲜明。因此,姚燮的爱国诗歌乃至这一时期的爱国诗潮都有进一步发掘与论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