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冲突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冲突作为社会主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的行动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变迁具有重大的影响。现在,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生活的主题词,然而社会冲突的存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国家来讲是必然的现象,同时也为我们的党和政府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如何理解西方的社会冲突理论,如何看待社会冲突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如何调控社会冲突,并因势利导使社会冲突纳入良性运行的轨道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这是我们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加速转型的过渡时期,转型社会特有的新旧体制、新旧观念的交错和碰撞,增加了社会冲突的可能性。深化改革中的利益调整和利益重组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利益群体,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很难避免。扩大对外开放并非一帆风顺,伴随国际交往互动而来的冲突现象时有发生,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社会问题的存在更易导致社会冲突。总之,各种社会冲突的存在使我国当前的社会运行总体上呈现为中性运行状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走向恶性运行。当人们审视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问题时,习惯上总是把化解矛盾、达致和谐作为预设前提,在许多讨论和谐社会构建的学术文献中,都将冲突问题排除在外。其实,从现代冲突的理论视角看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完全可以获得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因为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没有社会冲突。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往往呈现出冲突与和谐的二元张力,那种认为社会冲突对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观点,或认为社会冲突不存在于和谐社会中的观念都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合理地调控社会冲突才是发展真正的和谐关系的有效途径。我们不应该害怕冲突,而是要善于利用良性冲突和避免恶性冲突。冲突必然需要协调,冲突预示了一种协调各方利益的时机,这就使之成为提醒有关各方及时觉察和化解不满情绪、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分析和研究社会冲突理论,对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社会冲突一般理论的研究、对社会冲突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以及我国转型期社会冲突的表现形式等问题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全面认识社会冲突,自觉地寻求社会冲突的有效对策,减少、降低社会冲突对社会良性运行的危害,确保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冲突与社会冲突理论。主要阐释了西方社会冲突理论的形成过程,介绍了西方社会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达伦多夫、科塞、齐美尔等学者的观点;分析了社会冲突的基本特征,即社会冲突的普遍性、复杂性、时代性和多样性;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分析社会冲突的结构并按照冲突性质的不同将社会冲突分为经济冲突、政治冲突和文化冲突三种类型。第二部分是社会冲突的功能及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该部分首先阐释了社会冲突的功能,认为社会冲突的功能既可能是消极的、破坏性的负功能,也可能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正功能,着重论述了社会冲突的正功能,然后从社会冲突与社会和谐关联的角度阐述了二者的关系。第三部分是我国转型期社会冲突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根源。对于当前我国出现的各种社会冲突,笔者将其归纳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的冲突。经济领域的冲突包括贫富冲突和阶层冲突;政治领域的冲突主要是政治冲突和利益集团冲突;文化领域的冲突主要是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计划经济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冲突、中西方价值观的冲突等。主要看法是:转型期我国产生社会冲突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受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弱势群体的形成、腐败和非法致富的影响。第四部分是转型期调控社会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此部分首先分析了中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处理社会冲突的各自方式及其局限性,然后提出了调控社会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认为我们应当建立起现代和谐观念。我们要在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约束下,允许不同利益群体表达冲突和利益要求,通过利益协调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达到利益分配的动态平衡。建立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建立灵活的社会流动、控制、预警机制;建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