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建筑作为一个蕴含传统和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世纪末,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发展迅速,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更为显著。而同时,仍然存在另一个创作误区。“国际式”、“欧陆风”等建筑形式让城市千篇一律,失去了地区特色。建筑师们在建筑的创作中常将博物馆的艺术性、文化性等特性作为研究地方建筑文化、探讨地域性建筑形态形成的重点。地域性作为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人类聚落与建筑形态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当时当地自然、社会人文因素、经济技术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论文首先分析了地域性建筑的理论基础即地域主义思想的产生、发展、流派及当代地域主义的建筑观,从而找出影响地域性建筑创作的三大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技术环境,并指出地域性建筑的特征就体现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技术环境协调统一的关系之中,论文分别对各个影响因素及各个特征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其次主要从自然、文化、技术这三方面研究地域性建筑内部空间的形成原因,及其自身形态、构成特点。通过介绍各地建筑师所塑造的具有启发示范意义的建筑空间,分章具体分析了这些因素与地域性建筑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下的空间特色。虽然每一影响空间生成的因素都单独成章,但实际这些因素相互或交叉、或映射地影响地域性建筑空间生成,因此,在具体分析某一因素的时候必涉及另外两方面。最后,对当代国际及国内的不同区域类型的博物馆建筑创作实例进行了归纳,并分析了在不同环境中博物馆建筑引入地域因素的方法侧重点。今天的经济、技术成就要用今天的文化形式去反映。建筑设计作为一门科学,应对传统元素进行选择、提炼、抽象、转化,使之符合时代要求。动态地对地域建筑文化进行分析,创造地发展地域特色,并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进行再创造。建筑的地域性不再拘泥于仅仅体现在借鉴或模仿传统建筑形式,而是用现代建筑手法,通过人对建筑的感知体验,创造出新的建筑的地方语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