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数据的天津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mesee_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普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交应用和位置服务,随之产生了海量的位置数据和城市信息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城市资源信息、位置信息、用户群体时空信息等,如何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城市分析、解决城市现存问题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借助天津市高德POI数据和百度热力图,通过建立GIS数据库等方法,分别对天津市中心城区物质和社会空间结构在典型日期(工作日和周末)中的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城市四大基本功能的角度对其进行关联性研究,从而得出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研究后发现,天津市中心城区物质空间整体结构呈同心圆自核心向外扩展、各片区的用地兼容性差异较大、各类城市功能区发展程度不一、“一主两副”的建设仍有待加强;对于社会空间层面,中心城区居民在工作日与周末的出行习惯存在明显差异、人群在空间中的高集聚分布严重失衡、居民出行的通勤与职住问题显著、天津居民的地域性格特征明显。城市物质和社会空间结构相互关联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于城市物质空间要素对社会空间发展的支撑作用,以及社会空间发展对物质空间要素的推动作用,两者之间具有相互适应性。基于以上结论,笔者对研究区域内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尝试性地提出优化策略:一是大力推动城市结构向“多中心”方向发展,二是带动土地利用模式向循环方向发展。此外,笔者还探讨了本次研究过程中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归纳了本次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为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大量接入配电网,但这也改变原有配电网系统单电源、辐射状的潮流分布结构,对电网的规划、运行、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得原有的无功规划优化措施不再奏效,必须进一步加强在该领域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建立计及分布式电源(DG)出力波动和随机特征的静态无功规划和动态无功优化模型,并通过现代智能算法对模型求解。首先,以场景分析法作为解决分布式电源随机出力特
目的蛋白的表达和生产对于基础研究,如阐述生理活性或结构分析是必需的,在医药科学、生物技术工业中,蛋白生产系统要求将更高,因此对外源基因表达系统的需求也在不断急速增加。表达系统由各种不同的宿主和载体组成。至今发展的许多种表达系统,有的利用大肠杆菌,有的利用芽孢杆菌、链霉菌、黑曲霉、酵母、昆虫及哺乳动物细胞。其中有些表达系统商业上已经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各种试剂盒,有些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如医药和酶的生产。
本文主要研究了偏序集上区间拓扑的分离性,包括T1,T2,T3和T4分离性.另外讨论了区间拓扑与Lawson拓扑和双Scott拓扑之间的关系.第一章,引言中给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相关进展,
昼夜节律紊乱可导致人体脂质代谢及胆汁酸代谢的异常,特别在高脂膳食条件下可能促进脂肪肝、肥胖等疾病的发展。本研究探讨节律基因Per1/Per2敲除引起的昼夜节律紊乱在正常与高脂饮食条件下,对肠道胆汁酸代谢昼夜节律的影响与机制。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野生型对照组(WTCON),野生型高脂组(WTHFD),Per1/Per2基因敲除对照组(DKOCON)和Per1/Per2基因敲除高
组合结构中的模式避免问题是组合数学研究领域中近几十年来一直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自Wilf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组合结构中的模式避免问题引起了组合界的广泛的
随机游动最大值的理论一直以来都是随机游动理论的重要内容,不但其自身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在排队理论、风险理论、大偏差理论和分支过程等众多领域也都有不可替代的
无机层状纳米功能材料作为一种结构和性能独特的新型纳米材料,其应用前景广阔,是目前化学与材料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本论文基于硅酸盐和水滑石两种无机层状材料,旨在探索
本文以滚动轴承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故障提取与识别和故障趋势预测阶段的新的采样方法、新的处理方法和预测模型。基于此,将稀疏优化与无量纲参数引入故障诊断技术中,进行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如今临床上诊断膀胱癌的金标准是膀胱镜检查,它具有一定的侵入性,病人在检测几天内很可能出现尿路感染和血尿等问题。由于患者尿液中存在明确的肿瘤特征标志物,开发基于尿液的膀胱癌标志物生物传感器为实现膀胱癌的无痛检测和早期诊断带来了希望。然而,尿液中的膀胱癌标志物含量极低,且背景干扰非常严重,对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同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生物传感器件由于具有
地下煤层采出后,上部岩体由于失去支撑而塌陷,岩体的沉陷会持续发展到地表,并在地表形成下沉盆地。采矿规范认为地表连续6个月的下沉值不超过30mm后,地表变形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但研究发现,当开采煤层作业面上方岩体在地震、地下水、地表附加荷载等外界因素影响下,地表又产生残余移动变形。残余移动变形关系到地表建筑的地基稳定性问题,属于现行规程没有考虑到的。相关学者研究发现,部分矿区残余移动变形在开采结束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