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女性就业状况的改善,家务劳动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市场化家务劳动在我国急剧的城镇化进程中更变成了比较普遍且涉及面很广的一种经济形态。由于劳动异质性和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对政府的相应核算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本文对市场化家务劳动核算问题进行探究,以期为政府统计部门提供相应建议。针对市场化家务劳动这一较为新颖的概念,本文借助家务劳动社会化的相关研究,按照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紧密结合经济学理论、国际标准、国外统计做法和国内实际,通过对成都市XX区政府中心的多个统计部门的走访调研,深入分析我国市场化家务劳动核算现状,发现核算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和应对措施。具体来说,首先,通过梳理目前学术界关于家务劳动的研究,分析家务劳动的发展变化与特点。其次,结合国内实际与调研结果,分析了市场化家务劳动的核算现状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核算范围、核算方法和统计调查三方面的挑战,然后针对三大挑战分别进行了探讨:对于核算范围,本文主要通过家务劳动内涵、特征的相关研究与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表现,对市场化家务劳动进行了定义,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了边界分析,得到市场化家务劳动的判定流程和核算范围,并根据核算主体与客体的分类,构建了市场化家务劳动统计分类体系;对于核算方法,本文主要对市场化家务劳动的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进行了相关讨论,还根据不同类型的市场化家务劳动编制了生产账户,建立了市场化家务劳动的总量核算框架;对于统计调查,首先分析了不同形式下市场化家务劳动核算数据的来源,然后根据调查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通过核算范围、核算方法和统计调查三个方面的讨论,得出市场化家务劳动核算的相应结论。最后就完善市场化家务劳动核算体系问题,针对相关统计部门提出了政策性建议。通过对市场化家务劳动核算范围、核算方法和统计调查三大挑战的分析,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对于表现多样,内涵复杂的市场化家务劳动,根据市场性的特征与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表现形式,给出了市场化家务劳动的内涵:以具有显著经济意义的价格,雇用非家庭成员劳动者到家中代替家庭成员完成的家务劳动。此外,根据给定的内涵,确定了市场化家务劳动的边界,从而得到其核算范围,构建了多层次的市场化家务劳动统计分类体系,建立了市场化家务劳动的总量核算框架。第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结合调研结果,深入了解了市场化家务劳动实践统计中的问题,提出了应对三大挑战的比较实际的处理方法,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对于政府统计部门,一方面,需要细化家庭服务分类,完善市场化家务劳动的统计分类体系,改进核算方法,完善调查内容及方式,形成以住户调查为主,企业调查为辅的调查制度体系。另一方面,适当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完善税收政策,鼓励支持市场化家务劳动的个体从事者,增加劳动就业的机会。本文较前人的研究有了一些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针对概念新颖的市场化家务劳动,基于家务劳动社会化和无酬家务劳动等既有热点研究,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辨析,提出了更为准确的内涵认知和边界理清。第二,较为系统地探究了市场化家务劳动核算的方法论框架,主要表现在主要统计分类的选择和总量合成框架的构建方面。第三,为了紧密联系我国政府统计的实际,除了依托现有核算标准外,还对成都市XX区进行了实地调研,使得对市场化家务劳动的核算现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政策性建议。由于市场化家务劳动的概念比较新颖,直接的研究凤毛麟角,故内涵与边界的讨论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家务劳动本身种类繁杂,因此本文对市场化家务劳动的统计分类可能还不够全面。另外,对于市场化家务劳动核算账户的编制,只在生产的角度上探讨了市场化家务劳动的核算,编制了生产账户,但并未考虑经济活动中其他环节,如收入、分配、消费等方面的核算账户编制。因此对市场化家务劳动的核算只是一个探索性的研究,在具体的实践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