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与常规的污水处理技术和消毒技术相比,电化学水处理技术具高电催化活性和电化学氧化效率,因而在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本研究中,基于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膜的优异的导电性和分离性能,通过二氧化钛(TiO_2)改性CNT材料,以期提升其渗透性和抗污染性;利用导电性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作为致密光滑且亲水的膜表面,以期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常规的污水处理技术和消毒技术相比,电化学水处理技术具高电催化活性和电化学氧化效率,因而在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本研究中,基于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膜的优异的导电性和分离性能,通过二氧化钛(TiO2)改性CNT材料,以期提升其渗透性和抗污染性;利用导电性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作为致密光滑且亲水的膜表面,以期提升复合膜的抗污染性。以rGO-CNT/TiO2复合膜作电极,将膜分离技术与电化学技术耦合,通过自制的平板过滤器,在电场强化辅助作用下,改善复合膜的抗污染性能,赋予复合膜电化学氧化还原功能。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复合膜制备方法的探索与表征。首先,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再由抗坏血还原GO制备rGO,采用超声分散的方式制备rGO分散液;然后,利用两亲表面活性剂气溶胶OT作为电荷诱导剂和超声分散的方式,以控制变量法制备不同比例的CNT和TiO2分散液;最后,通过真空抽滤的方式制备了不同比例的rGO-CNT/TiO2复合膜。实验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仪(XRD)、原子力电子显微镜(AFM)、接触角测试(CA)对所制备的rGO进行表征分析;同时对所制备的不同比例的CNT/TiO2进行SEM、TEM、XPS、XRD、AFM、CA表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rGO的成功制备和TiO2成功掺杂至CNT管壁上,还原后而得的rGO仍含有含氧官能团以及rGO具有更加光滑且亲水的膜表面,以此能够提升复合膜的抗污染性。TiO2的掺杂能够提升CNT膜的亲水性,以此能够提升复合膜的渗透性。(2)复合膜的脱色性能测试。将复合膜应用于电场强化膜过滤处理系统中进行以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为代表的小分子碱性染料脱色性能测试。实验表明,rGO-CNT复合膜、rGO-CNT/TiO2(3:1)复合膜和rGO-CNT/TiO2(1:1)复合膜均在外加电压为3.0 V时,对MB溶液能够达到最高的脱色率,分别为:96.9%、93.1%和88.9%;通过TiO2的掺杂也成功地提升了复合膜的通量,分别为:155.7、332.5、385.0 LMH。TiO2的掺杂分别提升了CNT基复合膜对MB溶液的脱色效率1.0倍和1.3倍。在以CNT与TiO2的掺杂比例为3:1和外加电压为3.0 V的基础上,对复合膜进行脱色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最佳脱色效率条件为:以0.1 mol/L的NaCl为电解质溶液,pH接近中性,染料浓度低于10 mg/L。该复合膜同样能够对以亮蓝R(Brilliant blue R,BBR)为代表的大分子酸性染料进行脱色,其脱色率为85.7%,并且能够在混合染料的条件下对MB和BBR同时进行脱色,其脱色率分别为78.0%和79.0%。在有溶解氧的情况下,由于作阴极的复合膜能够原位产生强氧化性的H2O2,对MB溶液达到87.8%的脱色率。(3)复合膜的抗污染性能测试。以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为特征污染物抗污染性能测试,实验结果发现通过掺杂相对光滑致密亲水的rGO至复合膜的表面,rGO-CNT/TiO2复合膜在错流过滤系统中的抗污染性能也明显提升,分别提升了复合膜6.0%、2.4%、8.0%的抗污染性能。在外加电场的辅助下,由于静电斥力和阴极膜原位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过氧化氢(H2O2)的作用,rGO-CNT/TiO2复合膜的抗污染性在错流过滤系统中也明显提升。随着负电压的降低而升高,在外加电压为-3.0 V时,分别提升了复合膜8.9%、15.0%、12.2%的抗污染性能。本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以BSA、SA和PVA为污染物时,引起膜污染的原因是滤饼层的形成。综上所述,在电化学的辅助作用下,能够赋予复合膜电化学氧化作用和提升复合膜的抗污染性。通过rGO作为膜表面能够有效缓解膜污染,通过TiO2的掺杂能够有效提升复合膜的膜通量,同时提高复合膜的脱色效率。本研究为CNT基膜在水处理领域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为电场强化膜分离过滤过程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Sn基钎料是电子封装中常用的互连材料,Sn-3.5Ag钎料因具备较好的力学性能和润湿性能而在球栅阵列(Ball Grid Array,BGA)、芯片尺寸封装(Chip Scale Packaging,CSP)等封装结构中有着较广泛的应用。在Cu/Sn-3.5Ag/Cu焊点结构中,Sn晶粒数量是有限的,有时甚至仅含有一个Sn晶粒。Sn为体心四方结构,其物理和力学性能沿不同晶向存在较大差异,这会造成封
随着陆地石油以及矿产资源逐渐匮乏,人们开始寻求可再生资源,并且从陆地向海洋领域方向发展。近几十年,海上风电场成为我国海洋可再生资源开发热点之一。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
本文以易贡高速远程滑坡为研究原型,进行工程地质模型概化,从颗粒流的角度,采用物理模型试验与离散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高速远程滑坡源区颗粒组构特征与竖向分带进行研究。物理模型试验通过描述堆积体特征,对形成两种典型堆积结构颗粒组构条件进行了分析;数值模拟通过重现物理模型实验结果,分析了在不同堆积结构形成过程中颗粒的运移规律。基于两种方法的综合分析,从宏观和细观的角度初步揭示了滑体粒径组构特征对
癌症是导致死亡人数最多且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尽管癌症研究近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缺乏特异性强的诊断标记物,尤其是早期诊断标记物,癌症诊断仍然是个难题。TCGA和GTEx等数据平台提供了海量的公开数据让研究者可以综合多种组织的数据进行特异表达基因的筛选。本研究的目的是筛选一批高特异性的癌症诊断及预后标记物并对癌症特异高表达基因的转录调控网络和潜在药物靶点进行研究。首先,使
本文主要针对全氧弥散燃烧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找到影响弥散燃烧涡流运动及结构在炉膛内的分布特点,对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及分析;首次尝试应用典型涡结构识别方法对弥散燃烧过程涡流运动规律进行分析,发现利用omega方法识别炉膛内涡流运动比其他方法较准确。研究结果为全氧弥散燃烧技术开发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先通过数值模拟对平行布置、镜像布置、相向布置的喷嘴进行速度场、浓度场对比分析,发现三种喷
纳米尺度的热输运具有和宏观尺度完全不同的机制,近年来对纳米结构中热的管理和转化已经成为了传热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在纳米尺度调控热输运(声子输运),研究者们从电子学中获得灵感,设计了和电子器件对应的各种声子热器件,包括热二极管、三极管、热存储器等。与可调电阻器相对应的声子热器件是可调热阻器,它可以用来动态调控热导率。本文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基于弯折石墨烯研究热导率的动态调控。通过连续的拉伸
本文以广元市女皇文化陈列馆山顶危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危岩体勘查,分析了危岩体的特征、变形破坏模式,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旨在提出经济合理的防治措施。女皇文化陈列馆山顶危岩带分布标高在526.58560.19m,地形坡度72°83°的岩质边坡地段,呈北东低南西高,南东北西向延伸,沿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泥质砂岩构成的边坡分布,从下至上为巨厚层状钙质胶结砂岩和泥质砂岩,整个危岩带长约151.8m。目
光遗传学是利用光来精准调节细胞生理功能的技术,具有高度的时间和空间特异性。光遗传学技术依赖于两个要素:光和光敏感蛋白,目前已有的光敏感蛋白主要对可见光响应,但是可见光的组织穿透深度较低限制了光遗传学的广泛应用。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NIR)具有组织穿透深的特性,但是缺乏对NIR响应的光敏感蛋白,使其不能直接应用于光遗传学。应用上转换纳米粒(Upconversion nanopart
催化热解技术是转化效率高的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可以有选择性地转化生物质形成不同目的产品,如生物燃油、生物基化学品等。本文以降低焦油产率、提高热解气产率以及热解气品质为目标,以松木屑为生物质热解原料,选择铈基化合物CeCl_3和CeO_2为催化剂,分别考察了添加不同比例的CeCl_3和CeO_2对松木屑原位催化热解的影响,与非原位催化对松木屑热解挥发分裂解作用的影响。原位催化热解实验催化剂比例选择
我国的火力发电行业严重依赖于煤、天然气、石油等化石燃料,在不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的大环境下,为了减轻温室效应,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燃煤电厂要尽可能地提高发电机组的热效率,因此超超临界(A-USC)技术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蒸汽参数的逐渐提高,更加严苛的工况环境要求机组用钢具备更好的耐高温性能、抗热疲劳性能、抗高温氧化性能和抗烟气腐蚀性能等。在高温环境中长期服役后耐热钢的组织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