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通过各种生物和物理过程直接和间接地为人类社会提供多种关乎其生存和发展的产品(Goods)和服务(Services),这些产品和服务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它们的可持续供给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重要性不了解,以及传统商品市场对其价值的过分低估或者完全忽视,导致人类盲目地、掠夺性地开发和利用这些产品和服务,致使许多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遏制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维护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将自然科学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动态评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制定差异化的生态补偿标准,对有效地管理生态系统服务、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以江苏省苏锡常地区(苏州市、无锡市和常州市)为例,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分析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农业用地减少、城市扩张和湿地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结合物质量与价值量评估法,建立了苏锡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和方法,定量探讨了县域(市、区)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的空间差异性,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人口密度的差异性和城市扩展的空间差异性等因素,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划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情景分析计算、比较不同未来发展和保护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权衡和协同关系,探讨得出不同分区下,各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最均衡的未来发展和保护情景模式,最后以县(市、区)为补偿单元,提出了基于机会成本、直接成本和公众支付意愿的分区分方案的差异化生态补偿标准。本研究采用1995年~2010年四期遥感数据,对苏锡常地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6类用地类型中,农业用地、湿地和建设用地发生了明显的时空变化,相互之间转换明显。湿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来自退耕还湿,湿地面积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建设用地的侵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 119.51%,且扩张呈持续增高的趋势,其中2005~2010年期间扩张最明显,扩展强度最大的地区发生在苏州工业园区,以苏锡常的中心城区为中心扩散式、连片地的方式向外扩张,而湿地面积的扩张只能往中心城区的外围发展。同时,随着建设用地的扩张,湿地斑块数量由3276个增加到3347个,湿地破碎化程度加剧。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2000年为基准年,评估探讨了 2000年~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增量的空间差异性。苏锡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145亿元,主要来自供给服务价值的增加;随着供给服务价值的增加,调节服务价值和支持服务价值相应减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增量最多的区域为溧阳市、吴中区和宜兴市,最少的为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在空间上表现出从研究区中部向外围扩散式增加。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估算的基础上,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聚类分析和情景分析等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四个区,分别为协同发展区、生态涵养区、生态退化区和经济发展区。其中前两个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为正,即为生态输出区——生态系统服务提供区,主导服务为物质生产;后两个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为负,即为生态输入区——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区,主导服务为气体调节。通过情景分析得出,保护与发展兼顾情景最优,四个分区下8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最均衡。针对上述的分区结果和情景分析结果,结合机会成本、直接成本与公众的支付意愿估算,探讨提出在最优发展情景下各个分区的生态补偿标准。生态系统服务输出区的生态补偿标准包括了三方面,一是该区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损失的机会成本;二是生态建设所需投入的直接成本;三是生态环境改善所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其中,机会成本最低,而直接成本最高。综合三方面的价值,协同发展区应得到的补偿标准约为19亿元/年,生态涵养区应得到的补偿标准约为8亿元/年。生态系统服务输入区的生态补偿标准包括了两方面,一是该区域公众愿意为生态改善支付的费用;二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所减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其中,公众的支付意愿较高,且离太湖湿地资源越近,公众的支付意愿越高,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较低。综合两方面的价值,生态退化区应支付的补偿标准约为220~225万元/年,经济发展区应支付的补偿标准约为6~733万元/年。对生态补偿的可行性分析结果显示,生态系统服务输入区的生态补偿值占年均国民生产总值(GDP)比值并未超出地区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3%),说明生态系统服务输入区完全有能力进行区域间补偿,补偿标准制定合理且具有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