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弯掠叶片的成型方法自六十年代初提出以来,受到世界各国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弯掠叶片成型规律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弯掠叶片动力学”分支学科。合理运用弯掠能够改变叶轮机械的静压梯度分布、抑制二次流发展和端壁低能流体的聚集,达到提高气动性能的目的。为此,本文设计和研制了前缘弯掠(扭)斜流转子,并对其内流机制进行了数值分析和实验研究,探索弯掠设计和实验研究对提高风扇/压气机失速裕度的有效途径。文中详细给出了基于假想等价速度三角形和1/7边界层法则的前缘弯掠(扭)斜流转子的准三元设计方法,以及为保持叶栅性能不变的Schlichting理论修正公式和修正方法,编写了设计计算程序。本文设计的前缘弯掠(扭)斜流转子的主要特点是:转子叶片顶部和叶片根部前缘弯掠(扭),叶片中弧线保持不变,即叶片出口气流角与常规叶片相同,因此可以在不变更常规设计系统条件下进行前缘弯掠设计。文中自行设计并研制了前缘弯掠(扭)斜流转子,在自行设计和集成制造的(符合AMCA210-85,GB1236-2000标准)全自动风机外特性实验台上进行的气动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前缘弯掠(扭)斜流转子消除了常规斜流转子在低流量时的失速区域,扩大了运行工况范围。前缘弯掠(扭)斜流转子的计算结果和性能实验结果吻合。研究并数值分析了前缘弯掠(扭)斜流转子内部复杂的流动现象,揭示了前缘弯掠(扭)斜流转子内的流动机制;即前缘弯掠(扭)斜流转子消除了常规斜流转子吸力面叶根前缘存在的回流,将端壁区域的低能流体吸收到叶片中部高能主流中,减弱了端部低能流体的聚集,从而减弱了流动损失和流动阻塞。计算结果的比较表明,前缘弯掠(扭)斜流转子的叶片尾迹比常规斜流转子弱,机壳和轮毂端壁对转子尾迹的影响减弱,抑制了低能流体的堆积,扩大了运行工况范围。文中数值分析了前缘弯掠(扭)斜流转子叶顶间隙泄漏涡在不同间隙时的流动机制。研究发现:大间隙时,叶顶间隙泄漏流与主流发生了强烈的卷吸;叶顶泄漏涡产生于弦长33%的轴向位置,靠近吸力面,泄漏涡沿着与转子旋向相反的方向朝相邻叶片的压力面向下游发展。叶顶间隙增加时,泄漏涡增强。当流量减小时,叶顶泄漏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50176012;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项目No: 20020487025<WP=4>的作用区域扩大,损失增加,间隙泄漏流与主流的卷吸作用更加强烈。本文应用PIV技术首次对前缘弯掠(扭)开式斜流转子的叶尖涡流动特性进行了测量并与CFD结果作了比较。PIV测量结果表明,叶尖涡是由沿子午面流动的主气流与从叶顶外侧吸入的气流相互卷吸而产生,叶尖涡产生于叶片吸力面近叶顶区域,大致沿着一条与叶轮旋转方向相反的斜线向转子下游发展,持续到转子叶顶出口下游65%弦长位置。叶尖脱落涡的强度及其卷吸区域随叶轮转速的提高而增强,随背压的提高而减弱,当背压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叶尖脱落涡消失。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吻合,验证了本文计算方法的妥当性和PIV实验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