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性肢端角化病临床、病理和致病基因的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xirenll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2003年5月笔者接诊了 1例女性患者,24岁,诉“双手背、手腕部皮疹3年”。患者2001年6月无明显诱因于双手指背、掌背、手腕出现棕红色皮疹,部分皮疹高出皮面,无渗出,无痒无痛,皮疹浸水5分钟后变白,离开水源30分钟后皮疹恢复原状,手背、手腕部位出汗明显时,皮疹变白。皮肤科专科检查:手腕、掌背、指背等部位见棕红色斑丘疹,表面粗糙、角化过度,无明显鳞屑,皮损浸水3分钟后变白,干燥后恢复原状,无痒无痛,手掌无任何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表皮网篮状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管周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血糖等未见异常。给予患者外用氯倍他索霜,每天2次,两周后皮疹有所改善,停药后皮疹有所复发。笔者查阅国内外文献,教科书等,该患者的临床表现不符合任何一种记载的疾病。2003年5月至2008年8月,课题组每年接诊1 0例类似于这种症状患者,期间多次向中国科学院南京皮肤病防治所、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知名教授请教该种疾病的诊断,但均未能对该种疾病的进行诊断命名,推测可能是一种新的皮肤病。2008年8月,中国科学院南京皮肤病防治所姜袢群等[1]在《临床皮肤科杂志》上首先提出一种新命名的皮肤病----对称性肢端角化病(Symmetric acral keratoderma,SAK),该文报告1 1例以对称性肢端角化为临床表现的患者,对其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总结,并提出“对称性肢端角化病”这一新的病名,文章中报道了 1 1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35.4岁,平均发病年龄26.5岁;11例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肢端部位如手背、指背、手腕出现对称性褐色角化性斑片,主要分布于掌指关节及其周围、指背、手背两侧和手腕屈侧,足背皮疹症状比较轻微,损害有明显的季节性;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和轻度乳头瘤样增生,1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现有教科书、文献的任何一种皮肤病均不吻合或无法归属于某种皮肤病,作者认为是一种新的皮肤病病名——对称性肢端角化病。2008年8月,朱晓波等[2]在《中华皮肤科杂志》提出的色素性对称性肢端角化性皮损的一组疾病,该病的临床表现为肢端对称性、棕褐色、角化过度性斑丘疹,皮损多发于手腕、手背、指背、肘部、踝部,遇水皮肤发白,夏天出现皮疹,冬天皮疹可自行消退,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截至2013年7月,国内有1 1篇类似文献报道,累计报道病例105例,但这些个案报道的样本量都比较小[3-12]。以上的研究报道总结了 SAK的临床表现及部分病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但是对于一个新的疾病,我们单纯了解简单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变化是不足够的,我们需要深入了解SAK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征、超微结构变化及发病机制,为控制和治愈该病提供依据。为了深入研究一个新的皮肤病——SAK,本研究对SAK分三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研究采用临床观察、皮肤生理测试仪、组织病理学、电镜及免疫组化研究SAK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征、超微结构特征及免疫表型。第二部分研究采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鉴定SAK的致病基因。第三部分研究采用细胞生物学实验对SAK致病基因进行功能验证。第一章对称性肢端角化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研究目的:探讨SAK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SAK患者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征。采用皮肤生理测试仪测试SAK患者皮损区皮脂含量、角质层含水量、皮肤经表皮水分流失量(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方法观察SAK患者组织病理学特征;采用透视电镜方法观察SAK患者超微结构特征;采用免疫组化研究方法观察SAK患者角质形成细胞分化蛋白角蛋白(Keratin,KRT)1、角蛋白14,角质化包膜蛋白兜甲蛋白(Loricrin)及内皮蛋白(Involucrin)表达的变化。结果:共收集了 71例SAK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征及超微结构特征如下:(1)本病好发于男性,男女比例为9.14:1;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平均年龄24.02±9.10岁;(2)染料或化学物品容易诱发该病,制衣工人、装修工人或化工厂工人所占病例较多(40.85%);(3)皮损为棕褐色或棕黑色斑疹、斑丘疹,角化过度,界限清楚,无浸润,皮肤浸水后变白,干燥后恢复原状;(4)皮损呈对称性肢端分布,好发于指背、手掌背、手腕、掌侧缘、踝部、膝部及肘部;掌跖部位不受累;(5)皮损呈明显季节性变化,夏季发作,冬天自然缓解,患者多无自觉症状;(6)14.08%患者合并寻常型鱼鳞病,1 1.27%患者合并手足多汗症,11.27%患者有家族史;(7)SAK患者组的皮脂含量、角质层含水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9.455,P=0.000;t=8.904,P=0.000),TEWL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3.709,P=0.001);(8)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表皮网篮状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管周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汗腺丰富,汗管扩张;(9)超微结构变化为表皮角质层增厚,角蛋白丝紊乱,角质化包膜不均匀。棘层、颗粒层,核周角蛋白丝聚集、张力纤维丝聚集;(10)KRT1蛋白在SAK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强度较正常皮肤增强。KRT14蛋白在SAK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强度较正常皮肤增强。兜甲蛋白蛋白SAK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强度较正常皮肤增强。内皮蛋白在SAK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强度较正常皮肤增强。结论:SAK好发于中青年男性患者,典型症状为肢端部位角化过度性棕褐色或棕黑色斑疹、斑丘疹,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典型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表皮网篮状角化过度,棘层肥厚,汗管扩张。典型超微结构为表皮角化过度,角蛋白丝和张力丝紊乱。免疫表型特征为KRT1、KTR14、兜甲蛋白及内皮蛋白过度表达。第二章 应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鉴定SAK家系患者致病基因的研究目的:通过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鉴定SAK患者的候选致病基因。方法:(1)收集SAK患者一个家系连续4代共1 1人。(2)利用Agilent SureSelect Human All Exon51M对一个SAK家系(家系1)中的2个患者和1个对照进行了全基因组外显子捕获,然后用Illumina Hiseq 2500 rapid PE90高通量测序仪进行双末端测序。(3)原始图像文件用Illumina basecalling Software 1.7进行序列读取,将Reads序列通过SOAPaligner 2.20比对到人类参照基因组(NCBI build 36.3,hg19)上。目标区域的基因型通过SOAPsnp(v1.03)来读取。不同于参照基因组的基因型被筛选出作为候选SNPs,另外,通过GATK流程来读取编码区域的插入或缺失。(4)对所有的变异体进行功能注释。筛选出可能对基因功能有显著影响的非同义突变(Nonsysnonymous,NS)、剪切位点突变(Splice acceptor and donor site,SS)和编码区插入或缺失(Coding indels,I)。将2个患者的NS/SS/I在可得的公共数据库(dbSNP129,8个HapMap外显子组和千人基因组变异体数据库)中进行过滤,再跟1个对照进行过滤。筛选出2个患者共有,公共变异体数据库和1个对照没有的变异体作为候选变异体。再用ANNOVAR和GERP来评估这些候选变异体对基因功能的影响,筛选出SAK可能的致病基因/变异。(5)对筛选出来的SAK可能的致病变异体在家系1中的4个患者和7个正常人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筛选出与SAK表型共传递的变异体。(6)对家系1中与SAK表型共传递的变异体所在的基因,在家系2及另外的独立28例SAK样本中进行基因所有编码外显子和侧翼区的Sanger测序。对所有SAK致病基因突变在100个健康人的外显子组数据中筛查,排除多态性。(7)免疫组织化学研究SAK致病基因在正常皮肤中及患者皮损中的表达。结果:家系1中3个个体的全基因组外显子数据通过与参照基因组比对、变异体读取及逐步过滤,得出2个患者共有、公共数据库和1个对照没有的67个候选变异体,对67个候选变异体重新进行SIFT和GERP筛选,中有21个被SIFT预测有害,45个GERP分值>2,被两者同时预测为有害的突变基因仅为T细胞因子4(T cell factor 4,TCF4)基因。家系1中的4个患者均携带该错义突变TCF4 c.85C>A(p.P29T)基因,但7个正常人均不携带,该突变与SAK表型共传递。TCF4(c.85C>A)基因突变在100个健康人外显子数据中不存在,排除多态性。家系2患者及28例SAK散发病例未检测到TCF4基因突变。TCF4蛋白在正常皮肤的角质形成细胞中颗粒层、棘层、基底层均有表达,主要在胞浆和包膜位置。TCF4蛋白在SAK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强度低于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论:本研究采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方法,成功发现了 SAK一家系的致病基因TCF4 c.85C>A(p.P29T)。SAK患者皮损中TCF4蛋白的表达降低。第三章 TCF4(c.85C>A)突变基因功能的研究目的:探讨TCF4(c.85C>A)突变基因的功能。方法:(1)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验证TCF4在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Human keratinocyte cell line,Hacat)的表达。(2)构建突变型TCF4(c.85C>A)慢病毒载体、野生型TCF4慢病毒载体,转染Hacat细胞株。(3)通过细胞增殖试验、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印迹试验等方法检测突变型TCF4及野生型TCF4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1)成功验证Hacat细胞株TCF4基因及蛋白的表达。(2)成功构建突变型TCF4(c.85C>A)慢病毒载体、野生型TCF4慢病毒载体,转染转染Hacat细胞株。(3)突变型的TCF4和野生型TCF4增加Hacat细胞的增殖,突变型TCF4相对与野生型TCF4组相比,增殖率降低。突变型TCF4及野生型TCF4组,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比率上升。突变型及野生型TCF4对Hacat细胞的凋亡没有显著影响。突变型TCF4及野生型TCF4组TCF4mRNA及蛋白、KRT1mRNA及蛋白、内皮蛋白mRNA及蛋白,兜甲蛋白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高于慢病毒载体组的表达。突变型TCF4组KRT14 mRNA及蛋白的表达低于慢病毒载体组;野生型TCF4组KRT14 mRNA及蛋白的表达高于慢病毒载体组。结论:野生型TCF4及突变型TCF4可能会加速角质形成细胞的角化分化过程。
其他文献
学位
沟域经济是山区发展研究的新视角,不同区域的沟域由于地理环境、发展条件、发展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发展方向也千差万别。在沟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如何将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产业规划融为—体,如何充分挖掘沟域的自身潜力和内在动力,以及面对沟域空间、资源分异特征如何针对性构建发展模式等问题亟待学术界和产业界探讨与解决。阿坝州黑水县属高山深谷特殊地貌,境内沟谷纵横,有黑水河、小黑水河、毛尔盖河三条主河流和上百条溪沟
学位
含Nb微合金钢已经广泛应用在汽车、船舶、油气管线等工程中,但如何充分发挥Nb元素在微合金钢中的强化作用,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在含Nb微合金钢中添加Mo元素,以期控制钢
当前我们面临的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带根本性的改革.这必然涉及到如何把旧的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成为一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理而又健全的人事管理体制.这
[研究目的]探讨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艾贝宁)(dexmedetomidine,Dex)对患者术后睡眠质量和疲劳程度的影响,为合理应用麻醉相关药物改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降低疲劳程度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选择择期于我院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耳鼻咽喉科声带息肉切除手术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两组:D组和B组。患者入室常规监测,D组(实验组)经外周静脉泵注浓度为4ug/ml的右美托咪啶,10分钟内泵注lu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水量居世界109位,而山东的人均水量则更少,低于全国的六分之一,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腹地,水资源匮乏,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农村饮用水是
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空气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状态及身体健康。在车站、飞机场、体育馆、宾馆、地铁等人员密集的大型室内公共场所,由于环境相对密闭且人员
在图像分割领域,结合水平集理论的图像分割模型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该理论以图像区域信息作为研究点,具有计算简单、轮廓线拓扑结构平滑、信息包容性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
目前直线位移传感器在智能化的制造装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直线位移传感器对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控机床对直线位移传感器的精度和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