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但是目前翻译研究似乎仍是那么神秘且难以为人理解。长久以来,翻译研究一直都是局限于翻译产品研究,因为翻译产品的具象性和可获得性。但是根据翻译一词的定义,翻译研究应该包括三个层次:(1)翻译过程;(2)翻译结果;(3)翻译过程和结果。传统的翻译理论都只是对翻译结果进行研究和提出要求,比如Nida的对等原则、严复的信达雅。其类翻译研究本质只是对理想佳译的主观和评判性的描写和规定,研究的是翻译结果而非过程。近年来,愈来愈多的海内外学者意识到翻译研究要系统化、宏观化就至少得包含两个方面:翻译产品研究和翻译过程研究。但是传统的翻译研究主要关注翻译产品,而过程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寻求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基于这点,关联翻译研究的对象就不仅仅局限于翻译产品的解释和分析,还应包括译者分析原作和合成译作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分析推理原文的认知语境以获得关于原文的语义表征,并通过目的语形式明示、合成关于原文语义表征的译文文本。贝尔将翻译过程分为分析和合成两过程,其又分别包含三个迥然不同的操作区:句法、语义、语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无论是分析还是合成都是译者寻求关联的过程。分析是译者推理原文文本,而合成则是译者明示译文文本的过程。在分析和合成过程中都要受到关联翻译理论的制约。
从关联翻译理论出发,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描述分析了翻译过程的两个阶段。本文试图通过演绎法和实例分析法来探讨翻译过程模式及其具体运用,并辅以实验的形式来调查研究不同水平译者的翻译过程,以探讨译者在翻译单位的选择、双语水平和经验的影响以及具体翻译过程操作等。
本文包括五个章节,具体如下:
导语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研究翻译过程的意义、方法以及创新性。
第一章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解释力、关联翻译模式、理论具体运用三个角度简要介绍了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并概述了翻译过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指出了目前翻译研究领域的不足,由此引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对关联翻译理论进行了概括性阐述,并进一步介绍了关联翻译理论下的明示一推理模式,指出了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研究翻译过程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第三章在综合前人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关联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具体分析了分析和合成过程,并进一步讨论了分析和推理,合成与明示间的关联,指出了无论是分析还是合成都要受到关联翻译理论的制约。
第四章以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翻译试题为例,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具体分析了贝尔翻译过程模式的各个阶段,指出各个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整合过程,在各个过程中,译者的每一个选择都要受到关联翻译理论的制约。
第五章以15名不同水平的英语专业受试者为对象,以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翻译试题为实验材料,探讨了不同水平译者的翻译过程情况,并具体分析了不同水平译者翻译单位的选择,具体翻译操作及双语能力和经验的影响等。
通过对翻译过程的详细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在翻译过程中,分析和合成都要受到关联翻译理论的制约。(2)分析和合成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整合过程。虽然关联路径可能是缺省的,但是每一步骤不可或缺。(3)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知识和经验很重要。译者的双语水平越高、经验越丰富,译者的翻译过程就越模糊。(4)基本翻译单位是词汇层,但是双语水平越高,经验越丰富,翻译中较大翻译单位所占比重也会相应增加。(5)在翻译过程中,本科生组注重词的转换,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句法分析和句法合成上。研究生组和老师组注重语义转换,但是老师组在合成过程中更注意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中的语用信息。
总之,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出发来探究译者的翻译过程,不仅是翻译研究的要求,更是翻译研究方向从产品转为过程的要求。本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翻译过程,并指导其在这一过程中运用目的语合成原文文本的语义表征。传统翻译研究注重产品,本文注重翻译过程研究,在研究方向上具有一定创新性,至少能在某种程度上扩大翻译研究的范围、丰富翻译研究资源。在前人的基础上本文在内容和思维上另有创新,本文第一次尝试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来研究译者的翻译过程,再研究内容和思维上具有具有一定新意。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来探讨不同水平译者翻译单位选择及其具体的翻译过程,虽然实证研究在教学和二语习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翻译研究中并未普及。因此本文可以启发后人从此角度进行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