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参(Pana ginseng C.A.Mey)隶属于五加科人参属,是我国传统中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种植过一茬人参的土地俗称“老参地”,由于人参具有忌连作的特点,老参地往往要休闲相当长一段时间,基本几十年后才能再栽种人参,否则病害严重,产量极低,甚至绝收。人参病害也是人参种植业中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我国人参病害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为主。化学农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参病害的发病程度,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绿色食品重视程度的增加,微生物肥料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生产,研究微生物肥料对人参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有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人参病害和老参地问题,对人参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参地中分离到115个土壤微生物菌株,经过对峙培养筛选,获得对人参锈腐病菌和人参立枯病菌拈抗活性较强的微生物菌株3个,分别编号为T5、T6、F2。其中T5、T6为木霉属真菌,F2为链霉菌属放线菌。 对筛选出的3种拮抗菌进行室内拮抗实验和田间防效实验,并选用在国内外应用和研究较多的4种木霉菌与筛选出的2株木霉菌进行防效比较。3种拮抗菌对人参锈腐病菌和人参立枯病原菌都具有较强的拮抗活性。 定期采取不同处理人参根际的土壤样品,用稀释平板法分离其中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通过对施用拮抗菌后人参根际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变化进行研究,发现施用木霉后人参根际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都增加,其中放线菌增加的比例最大;施用放线菌后人参根际真菌数量减少,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对根际微生物数量与人参锈腐病病情指数作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决定锈腐病病情指数的主导因素是放线菌的数量;对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和人参立枯病的发病率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在木霉菌处理中,决定立枯病发病率的主导因素是放线菌的数量,在放线菌处理中,决定立枯病发病率的主导因素是细菌的数量。 对分离到的各种微生物进行鉴定,真菌鉴定到属,细菌鉴定到种,放线菌鉴定到类群。对各种、属和类群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三年参实验组中:施用木霉的处理,真菌的优势属为木霉菌,细菌的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放线菌的优势类群为蓝色类群;施用放线菌的处理,真菌的优势属为青霉属,细菌的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放线菌的优势类群为灰褐类群。在五年参实验组中:施用木霉的处理,真菌的优势属为青霉属,细菌的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放线菌的优势类群为蓝色类群;施用放线菌的处理,真菌的优势属为青霉属,细菌的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