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and Autonomous LC Learning in CALL Environment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iao61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力教学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早期的听力教学集中于讨论如何通过教师优化语言输入来提高听力理解,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教学理论的研究才从“如何教”转移到“如何学”,听力学习策略培训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OMalley与Chamot(1989)的实证研究证实了Anderson(1995)提出的听力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的理论,也证实了策略培训有助于学生使用接收的语言输入并提高他们的听力能力。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听力理解过程即是听者借助已有的知识,运用各种策略达到对所听内容理解的能动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听力策略的使用和培训对听力学习的重要性。在现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听力自主学习成为一种趋势。而如何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听力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策略培训和指导成了我们新的重要课题。 本论文以听力策略培训为中心,深入调查研究了听力策略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听力自主学习的影响。通过研究作者试图解决以下问题:1)听力策略培训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听力自主学习者的策略使用频率是否有显著影响;2)听力策略培训是否有助于自主学习者的听力理解水平的显著提高。3)哪些听力策略的使用与自主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有显著相关性。 本研究采用非等值实验前后控制组设计,抽取了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学院04级两个自然班共65名新生作为实验对象。测量工具为两套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部分真题和一份关于听力策略使用的问卷调查表。两套四级听力真题由另外一个平行班测试后配对t检验显示难度无显著性差异。问卷以OMalley&Chamot(1990)的学习策略框架为蓝本并引用Oxford(1990)的部分策略改编而成。作者首先对两个班进行了听力理解能力的前测,紧接着对其进行了一次听力策略使用的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试验班和控制班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听力策略使用频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然后作者将两班置于网络环境下的听力自主学习模式中,即听力学习部分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心依托教材配套的网络学习系统自主学习完成。对于试验班作者利用课堂自主学习以外的时间每周进行一次一小时的听力策略培训。而对照班则没有此项培训。一学期试验结束后,作者对两个班进行了听力理解能力的后测,同时又进行了一次听力策略使用的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试验班和对照班的策略使用频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试验班的策略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班。同时,两个班听力理解能力也显示出明显差异,试验班的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班。作者进一步进行了策略使用和听力理解测试成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听力策略的使用同听力理解水平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尤其是元认知策略。 本研究表明听力策略培训能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的策略使用频率,同时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肯定了策略培训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听力自主学习的积极作用。通过对策略使用与听力理解能力的相关性分析,作者提出了听力策略培训重点的相关建议。在现今大力推行听力自主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同时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策略指导,帮助他们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以保证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其他文献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注重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下,以及在动态的交互话语中研究言语行为的实现方式,并且他们的关注的焦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言语行为本身的特点,而更多的开始重视对交
托·斯·艾略特(1888—1965)是二十世纪英美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有极大影响的文学批评家,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开山鼻祖。他对于传统的新阐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所有的喜剧作品都具有否定和肯定某种规范的功能,女性主义喜剧同样如此,但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女性作家笔下的喜剧是有别于男性作家笔下的喜剧的,区别在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