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谣言与统治阶级的应对策略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谣言”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无论当社会出现冲突、矛盾、动乱甚至危机时,还是国泰民安时,谣言或类谣言都会应运而生。两汉时期,社会上便流传、弥漫着大量谣言性质的话语。这些蜚流之语往往能够摇动人心、左右视听,甚至成为社会舆论,左右政治走向、引导民众行为,对当事个人、群体、机构产生影响。对于史学研究者来说,我们不能把这些谣言简单地完全等同于一般常识所认定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对一个时代流言、讹言以及歌谣的认真考察,有助于对当时的社会心理氛围做出更丰富的描述,对此类信息的历史真实性及其与特定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更完整的解读,势必也会使对当时社会面貌的解读更加清晰生动。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如何破解谣言、消除其消极影响以维护其统治,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被高度重视的问题。荀子所谓“流言止于知者”是指站在智慧高度,以不作为的方式来破解谣言或使谣言自破。但是,对于那些对社会秩序具有较强干扰破坏作用的谣言来说,这种不作为的处置方式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显然是太过消极,近乎是在火灾面前无动于衷(火总有烧尽的时候,但是它造成的破坏却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时间来弥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来应对舆论危机,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在汉代,执政者往往会通过辟谣的方法来消减谣言舆论的消极影响。两汉时期,官方在收集舆论方面既有制度层面上的具体规定,又有林林总总的政治实践。这些机制与实践,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亦为后世留下了值得借鉴的东西。在有关历史文献所载谣言方面的论著中,大部分的侧重点都是集中在对谣言本身的源流与实际情况的梳理分析上,与汉代统治策略的联系并不充分。本文试以此为突破口,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以谣言的产生背景出发,从有限的史料中发现历史脉络的蛛丝马迹,从社会体制、统治政策等方面阐述谣言的来龙去脉。
其他文献
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占南京,随即在此置江南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共同管理江南政务。由于江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顺治十八年(1661),实行左、右布政使分区理事的
佛教初入中国,并不如后世之兴盛,反而因教理与中国传统不符,多不为人所接受。然而,历经魏晋,其地位渐高,虽遇多次灭佛运动,不衰反盛,可见其入人心之深。佛教得以如此,有一种方法功不可
福建事变、两广事变和西安事变乃是抗战前国内三次重要的政治事件。《申报》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立场较为公正,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之一。借助事变期间的新闻报道,管窥当时
高洛音乐会是河北省涞水县南高洛村的一个民间音乐组织。他所演奏的乐曲称为高洛古乐。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高洛音乐会在后山祭祀活动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重要事件,国内外对它的研究正在多方面深入,并逐步开拓出新的视角。近年来运用报刊资料去透析历史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清议报》存在时间从18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两者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全球许多非常棘手的问题只有中美两国
郭嵩焘(1818—1891)是我国第一位驻外公使,也是一位在晚清外交舞台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通过对中外关系的深入思考,郭嵩焘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外交思想,并以此思想指导具
在历史上,西伯利亚对于俄国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地域广袤,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经济开发价值。18世纪,在俄国对西伯利亚进行经济开发的过程中形成的商人群体则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