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谣言”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无论当社会出现冲突、矛盾、动乱甚至危机时,还是国泰民安时,谣言或类谣言都会应运而生。两汉时期,社会上便流传、弥漫着大量谣言性质的话语。这些蜚流之语往往能够摇动人心、左右视听,甚至成为社会舆论,左右政治走向、引导民众行为,对当事个人、群体、机构产生影响。对于史学研究者来说,我们不能把这些谣言简单地完全等同于一般常识所认定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对一个时代流言、讹言以及歌谣的认真考察,有助于对当时的社会心理氛围做出更丰富的描述,对此类信息的历史真实性及其与特定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更完整的解读,势必也会使对当时社会面貌的解读更加清晰生动。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如何破解谣言、消除其消极影响以维护其统治,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被高度重视的问题。荀子所谓“流言止于知者”是指站在智慧高度,以不作为的方式来破解谣言或使谣言自破。但是,对于那些对社会秩序具有较强干扰破坏作用的谣言来说,这种不作为的处置方式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显然是太过消极,近乎是在火灾面前无动于衷(火总有烧尽的时候,但是它造成的破坏却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时间来弥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来应对舆论危机,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在汉代,执政者往往会通过辟谣的方法来消减谣言舆论的消极影响。两汉时期,官方在收集舆论方面既有制度层面上的具体规定,又有林林总总的政治实践。这些机制与实践,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亦为后世留下了值得借鉴的东西。在有关历史文献所载谣言方面的论著中,大部分的侧重点都是集中在对谣言本身的源流与实际情况的梳理分析上,与汉代统治策略的联系并不充分。本文试以此为突破口,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以谣言的产生背景出发,从有限的史料中发现历史脉络的蛛丝马迹,从社会体制、统治政策等方面阐述谣言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