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是指对未来要做的事件的记忆,可分为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Time-Based Prospective Memory,TBPM)和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Event-Based Prospective Memory,EBPM)。意即在将来某个时间或者事件线索出现时,个体要记得执行某种行为。如下午2点到办公室值班;见到某人时记得把文件交给他等。前瞻记忆的顺利执行需要经过意向的形成、保持、激活和执行四个阶段。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completed intention aftereffects)是指前瞻记忆执行完成,不需继续执行时,原前瞻记忆线索的重复出现导致个体对该线索的反应延迟,甚至产生错误反应的现象。其研究范式为前瞻记忆研究的典型范式——双任务范式的延伸和变式,包括前瞻记忆的执行阶段、干扰阶段、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的测量阶段,其中执行阶段即前瞻记忆的执行;干扰阶段执行一种无关的任务;测量阶段会在呈现背景任务的同时偶尔呈现原前瞻记忆线索,但被试只需对所有刺激执行背景任务的操作。通过分析测量阶段被试对标准试次与重复瞻记忆试次的反应时,考察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的存在。以往的研究发现,人们会出现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且在干扰阶段呈现不同难度的任务可以削弱该效应。本研究从干扰阶段的任务性质出发,探讨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削弱的机制和具体方式。首先,在实验一中探讨了干扰阶段工作记忆任务类型及难度对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的影响。实验分别设置高低两种不同难度的语音任务和视觉-空间任务。结果发现,不同实验条件下均出现了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但是干扰阶段任务类型对测量阶段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有重要影响:相比视觉-空间任务,语音任务可以有效削弱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但是任务难度对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没有影响。说明任务难度对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的削弱作用不是通过记忆负荷量的大小对资源的消耗发挥作用的,而是其他方式的作用。实验一证明,任务难度对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的削弱作用并不是通过记忆负荷量大小实现的。根据工作记忆的SOC-CS模型,干扰任务间时间间隔的长短是衡量任务难度的一种方式,干扰任务间的时间间隔可以通过影响对工作记忆有效信息的恢复而影响记忆成绩,时间间隔越长,越有利于相关信息的的恢复,相反则不利于相关信息的恢复。实验一中干扰阶段任务的时间间隔相同,因此在实验二通过控制干扰任务间的时间间隔,分为较短、中等和较长三种条件,进一步探讨任务难度对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发挥作用的方式。结果发现,三种条件下均出现了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而且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量随着时间间隔的缩短有下降趋势,但没有显著差别,即干扰任务间时间间隔对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没有显著影响,说明干扰任务难度对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起作用的方式也不是通过干扰间时间间隔的长短对有效信息恢复的影响实现。SOC-CS模型还认为,干扰任务数量可以通过影响不同信息在工作记忆系统中的编码比重对相关信息的记忆产生影响。因此实验三通过控制干扰任务数量,分别设置较少、中等和较多数量干扰任务三种条件,并设置对照组分离时间延迟导致的记忆痕迹衰退对削弱作用的抵消,进一步探讨任务难度对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发挥作用的方式。结果发现,在较少和中等数量条件下均出现了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具体来看,随着干扰数量的增加,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逐渐下降,在较多数量条件及对照条件下甚至消失,出现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的失活。说明干扰任务难度对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的削弱通过任务数量实现。综上研究发现,前瞻记忆完成意向后效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它在不同条件下均存在,而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使其受到削弱甚至使其失活,控制干扰阶段的任务性质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对任务的类型及难度的控制,使用较大数量的语音任务可以有效削弱该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