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造成的脑血管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并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致残率。本研究主要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在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序贯性收集于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172例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入院72h内行磁共振成像(MRI)常规扫描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造影(CTA)、ASL技术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评价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血管严重狭窄/闭塞位置及程度、脑血流量(CBF)。根据有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根据DWI有无新发梗死灶及症状持续时间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依据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Spearman相关进一步分析狭窄侧CBF(PLD=2.5s)与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卒中后14天NIHSS评分、梗死体积、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172例患者最终被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2例,女性50例;年龄31-92岁,平均(63.33±10.63)岁。172例患者中,129例有症状,43例无症状,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相比,尿酸较低,狭窄侧与正常侧CBF(PLD=1.5s及2.5s)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狭窄侧CBF(PLD=1.5s)(OR=1.048,95%CI:1.002-1.096,P=0.039)是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出现症状的独立保护因素。129例有症状组患者中,109例为缺血性脑卒中组,20例为TIA组。缺血性脑卒中组与TIA组患者相比,空腹血糖较高,入院舒张压较低,狭窄侧CBF(PLD=2.5s)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舒张压(OR=1.071,95%CI:1.023-1.122,P=0.003)、狭窄侧CBF(PLD=2.5s)(OR=1.035,95%CI:1.004-1.066,P=0.027)是有症状的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保护因素。10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34例预后不良,75例预后良好,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尿酸较低,基线NIHSS评分与卒中后14天NIHSS评分较高,脑梗死体积较大,狭窄侧与正常侧CBF(PLD=1.5s及2.5s)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收缩压(OR=0.966,95%CI:0.938-0.994,P=0.018)是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尿酸(OR=1.008,95%CI:1.001-1.015,P=0.038)、狭窄侧CBF(PLD=2.5s)(OR=1.142,95%CI:1.034-1.261,P=0.009)是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狭窄侧CBF(PLD=2.5s)分别与卒中后14天NIHSS评分(相关系数为0.752,P<0.001)、梗死体积(相关系数为-0.302,P=0.001)、预后(相关系数为0.459,P<0.001)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的狭窄侧CBF(PLD=2.5s)对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显示预测的c统计量为0.786(95%CI:0.691-0.881,P<0.001)。结论:(1)狭窄侧CBF(PLD=1.5s)是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独立保护因素。(2)入院舒张压、狭窄侧CBF(PLD=2.5s)是有症状的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保护因素。(3)入院收缩压、尿酸、狭窄侧CBF(PLD=2.5s)是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4)通过ASL技术测得的CBF对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出现症状、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SL技术在前循环大血管严重狭窄/闭塞患者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