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址是最直观的人类祖先生活的时空见证,其保护与展示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遗址公园及其遗址博物馆也随之发展起来。那么作为现代人与历史遗址之间的媒介和物质载体,它们如何能够将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完整、系统、准确、生动的展示给公众?在遗址公园及其遗址博物馆中,通过一种怎样的展示规划设计能够达到使社会公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社会的发展状况、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就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意义所在。
本论文首先在绪论中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即遗址公园及其遗址博物馆产生与发展的土壤;并在国外与国内两个层级上分析了遗址公园及其遗址博物馆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论文的创新点,也就是把历史现象进行分类和总结,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范例;针对我国遗址的特点,分类提出遗址公园的展示规划设计方案,可为今后相关设计项目与研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平台。
接下来在第二章中对遗址、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展陈体系、博物馆文化及传播等几个相关概念做出了明确的内涵阐述。可以看出,这几个关键词是前后延承、层层推进的。其中涉及到了遗址在国际上与国内的相关定义、提出的年代和典籍法规,有效区别了“遗址”、“遗迹”和“遗存”几个相近概念,并从遗址的分类和特征中求得结论;博物馆是一个大家很熟悉同时又很陌生的概念,由此提出遗址博物馆的特殊性从而引出其内涵;遗址公园可以说是遗址博物馆的延展和完善;传播是遗址公园及其遗址博物馆自身产生的行为,通过这种行为可以使人们获得历史文化信息,博物馆文化及传播作为本章的最后一个关键词出现,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随后论文的第三章研究了遗址公园展陈体系,通过功能分区、空间布局、道路规划、展示内容、相关设施、容量控制等几方面来构成完善的系统。在第一部分功能分区中,初步将展示区域划分为遗址本体展示区、历史环境展示区和功能服务区,解释相关名称的含义、包含展示内容与设施等;遗址存在状态决定了空间布局方式,所谓空间布局,是几个功能分区之间大的关系以及展示节点的组织联系,依据实例列出了规划上的几种空间布局类型:在下一部分道路规划中涉及了展示游线的等级分类及组织形式等内容;在本章谈到遗址公园展陈体系的展示方式。此外还包括遗址公园的相关设施及容量控制等内容。
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对遗址公园专项展示规划做一个具体的分类研究。在遗址对象的专项展示中,主要将前一章提到的展示方式深入细化,根据遗址类型、保存状况等基本条件制定不同展示内容表格,可为今后遗址公园的展示规划提供参考及研究平台。重点选择遗址本体整体展示、遗址本体局部展示、遗址周边历史环境展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加以分析、举例。本次研究的第五章是遗址博物馆室内展陈部分。遗址博物馆作为遗址公园的内容之一,论文将其展示方面的研究作为一个完整的章节单独提出。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有规划原则与设计要点、遗址展示空间设计、遗址博物馆的功能分区、展示布局及流线组织、展品保存与展览空间环境设计及形式外观等,通过国内外实例来系统研究。
文章的最后一个章节为遗址公园与遗址博物馆的设计案例分析,将参与过的两个实际工程--鄂尔多斯秦直道(东胜区段)遗址公园与三门峡市庙底沟遗址公园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对今后遗址公园的展示规划设计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