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水稻对弱光胁迫的响应差异,对缓解阴雨寡照气候对水稻生产的不利影响,提高四川盆地稻谷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江上游常用的58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人工遮光模拟弱光胁迫的方法,筛选出弱光耐受型、中间型和弱光敏感型代表品种内5优768、B优268和宜香优1108;通过比较不同品种在不同弱光处理下的株高、叶长度、株型、产量和稻米RVA等,明确不同类型水稻的农艺性状、叶绿素动态及其产量、稻米品质的响应差异,为四川耐弱光水稻品种的选育和应用奠定必要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与正常光照相比,返青期至分蘖盛期弱光处理下所有参试品种的株高均显著增加,其中弱光耐受型水稻内5优768的株高增长幅度最小(12.22 cm);返青期至抽穗期弱光处理下所有参试品种的株高未显著增加;返青期至成熟期弱光处理下的弱光敏感型水稻株高显著增加;弱光耐受型和中间型水稻品种的株高均未显著增加。抽穗期至成熟期弱光处理时,各类型水稻品种株高并未形成显著性差异。(2)与正常光照相比,返青期至分蘖盛期弱光处理和返青期至抽穗期弱光处理的水稻叶片均表现为,所有参试水稻的倒1叶叶片长度显著增加。返青期至分蘖盛期弱光处理时,弱光耐受型水稻品种内5优768倒2叶叶片长度相对于正常光照处理未显著增加;其余类型水稻品种显著高于正常光照处理。与正常光照相比,在返青期至抽穗期弱光处理时各类型水稻品种上部第二叶显著增加。返青期至成熟期弱光处理下,各类型水稻的上三叶叶面积均高于正常弱光处理;倒3叶叶面积均表现为弱光耐受型(内5优768)>中间型(B优268)>敏感型(宜香优1108)。(3)与正常光照相比,返青期至分蘖盛期弱光处理下所有参试水稻叶片干重均显著降低,其中宜香优1108降低幅度最小,内5优768次之;所有参试水稻茎秆干重均显著降低,其中弱光敏感型水稻(宜香优1108)降低幅度最小,中间型水稻(B优268)次之。返青期至抽穗期弱光处理下,所有参试水稻叶片干物质总量均降低,弱光耐受型(内5优768)未显著降低,其余两个水稻品种叶片干物质总重显著降低。返青期至成熟期弱光处理下,弱光耐受型水稻品种相较于对照处理显著增高,中间型显著降低,其次是弱光敏感型。与对照相比,三个品种的茎秆干重均显著的降低,且达到显著水平。(4)相较于正常光照处理,返青期至成熟期进行弱光处理下各参试水稻品种的理论产量均极显著的降低;弱光耐受型(内5优768)的千粒重显著降低,其余两个品种极显著的降低;各参试品种的总粒数均显著减少;弱光耐受型水稻品种内5优768结实率显著降低,其余两品种达到极显著水平。返青期至抽穗期弱光处理下,各参试水稻品种的理论产量均极显著的低于正常光照处理,但弱光耐受型水稻品种并未低于抽穗至成熟期弱光处理;弱光耐受型水稻品种内5优768的千粒重显著低于正常光照处理,中间型水稻品种并未与正常光照形成显著性差异,弱光敏感型水稻品种的千粒重极显著的低于正常光照处理;而各参试品种的结实率并未与正常光照处理间形成显著性差异。相较于正常光照处理,抽穗期至成熟期弱光处理时各参试品种的理论产量均极显著的降低;弱光耐受型水稻和弱光敏感型水稻品种的千粒重均显著的降低,但总粒数并未显著降低,中间型水稻品种的千粒重并未显著的降低,总粒数显著的减少;三个参试品种的结实率显著的降低。返青期至成熟期弱光处理和抽穗至弱光处理时品种间的差异与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抽穗期至成熟期弱光处理时,品种间的差异与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5)与正常光照处理相比,各类型的弱光处理时水稻直链淀粉含量均显著的低于对照处理。并且在返青期至抽穗期弱光处理时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为各弱光处理中的最低值。中间型水稻品种(B优268)的直链淀粉含量在各处理时均为最大值,且其在弱光处理后直链淀粉含量的下降率为三个类型水稻中的最大值。在弱光处理后,三个类型水稻品种的RVA曲线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综上,水稻在进行弱光处理后,水稻会增长上部叶片,用以获得更多的物质能量,但干物质重量并不会增加。在弱光处理后会造成水稻减产,但弱光耐受型水稻品种减少的程度小于中间型和弱光敏感型。在各类型弱光处理时,全生育期弱光处理时弱光处理使得水稻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物质并不能满足全部的生存要求,前期弱光处理转为正常光照时,水稻会提供更多的物质用于营养生殖,所以造成穗部发育减弱。而后期弱光处理时,水稻的物质并不能供给籽粒的生长需求,所以造成水稻结实率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