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泻是现代猪场集约化规模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多种因素均可导致仔猪腹泻,研究表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F4ac以及F18是导致仔猪腹泻的重要病原微生物,而MUC13和FUT1分别是控制断奶前仔猪大肠杆菌F4ac以及断奶后仔猪大肠杆菌F18易感或抗性的主效基因。本研究对苏淮仔猪腹泻情况进行了观察分析,对苏淮猪MUC13和FUT1基因进行了多态性检测和抗腹泻基因频率分析,并提出了基于MUC13和FUT1基因的抗腹泻分子选育方案。主要结果如下:(一)苏淮猪哺乳仔猪腹泻表型观察分析苏淮猪哺乳期为40天,通过对53窝共501头苏淮仔猪哺乳期的腹泻情况观察分析发现,苏淮仔猪哺乳期第1~6周龄的腹泻率分别为:第1周4.79%,第 2 周 4.79%,第 3 周 6.39%,第 4 周 3.79%,第 5 周 0.80%,第 6 周 0.60%。其中,第3周腹泻率最高,随后腹泻率逐步下降。苏淮仔猪哺乳期总腹泻频率为1.12%,第1~6周龄的腹泻频率分别为:第1周 1.45%,第 2 周 1.45%,第 3 周 2.20%,第 4 周 0.83%,第 5 周 0.34%,第 6周0.16%。其中,腹泻频率第3周达到峰值,随后逐步下降。苏淮仔猪哺乳期腹泻始发率第1周为22.64%,第2周为22.64%,第3周为30.19%,第4周为17.92%,第5周为3.77%,第6周为2.83%。其中,腹泻始发率第3周达到峰值,随后逐步下降。对公、母仔猪的周腹泻率、周腹泻频率和腹泻始发率进行对比,发现公、母仔猪的周腹泻率、腹泻始发率和周腹泻频率均无显著差异。通过称量每头仔猪的初生重及40日龄断奶重,分析腹泻对仔猪断奶重的影响发现,健康仔猪断奶重与腹泻仔猪断奶重差异不显著。(二)苏淮猪群体抗腹泻基因MUC13、FUT1多态性分析及其抗腹泻选育方案研究通过对苏淮猪核心群355头种猪进行MUC13和FUT1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发现,在苏淮猪群体中MUC13的抗腹泻有利等位基因G频率较高,在公猪群体中为0.625,母猪群体中为0.568,这对苏淮猪抗断奶前仔猪大肠杆菌F4ac腹泻的选育比较有利。在基因型方面,抗腹泻GG基因型的频率在公猪中达到0.500,母猪为0.311,整个群体为0.315。总体而言,苏淮猪群断奶前抗腹泻有利等位基因G频率较高,淘汰AA型纯合子易感公、母猪,优先选配GG型公、母猪,有利于提高苏淮猪断奶前抗腹泻能力。在苏淮猪群体中FUT1的抗腹泻有利等位基因A频率较低,其中公、母群体分别为0.250和0.190。在基因型方面,公猪群体中腹泻抗性的AA基因型的频率为0.125,母猪群体中抗腹泻的AA基因型频率只有0.015,总体抗性基因型频率为0.018。这加大了后期对抗断奶后仔猪大肠杆菌F18腹泻的选育难度,只有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选育才能逐步获得抗断奶后仔猪大肠杆菌F18的腹泻性能。对MUC13和FUT1两个基因进行合并基因型分析,两个基因同为抗性基因型的个体在母猪中有两个,公猪则没有。这表明同时对苏淮猪抗断奶前和断奶后腹泻性能的选育比较困难。在生产实践中,首先应重点加大对MUC13基因的选育力度,取得成效后,再进行FUT1基因的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