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亲和性纳米微胶束—PNP@AuNP-Hyp的研制及其细胞安全性与多模态影像学监测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385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的快速增长导致肿瘤中心发生缺血缺氧,进而伴随着坏死的发生;其次,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使肿瘤坏死,进而缩小肿瘤体积甚至根除肿瘤。因此,坏死可用来判断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状态和治疗反应。以坏死为靶点,也可以对坏死临近区域的肿瘤残余细胞进行靶向放射治疗或药物治疗[1,2]。肿瘤坏死周边区域是肿瘤的缺血缺氧区,其内存在大量的肿瘤干细胞,直接影响肿瘤的复发、转移和药物耐药[3-5]。以坏死为靶点的治疗药物输送,对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及药物耐药也具有科学和临床意义。然而,肿瘤的区域由于缺少血液供应,且组织压力较高[6],坏死区域的靶向药物输送非常困难。金丝桃素是一种贯叶连翘类的小分子提取物,具有良好的坏死亲和性,可作为肿瘤坏死的靶向分子[7-9]。然而,金丝桃素是疏水性物质,在生理盐水中凝结成块,直接注射入生物体将极大的限制了它的生物利用度。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输送载体,文献所使用的方法均为将金丝桃素溶于有机溶剂再注射至生物体内[10,11]。但是,有机溶剂作为输送介质又引发新的问题。首先是有机溶剂对生物体产生的安全隐患,如溶血、细胞膜的损伤;其次是当有机溶剂经血液稀释时,由于溶解度的降低,金丝桃素极容易聚合成大颗粒沉积于肝脏、脾脏的单核巨噬系统内[12],进而影响其靶向效率和能效[13]。如何能安全有效的将金丝桃素输送至生物体,并发挥其坏死亲和的功能是金丝桃素能否转化的关键。纳米材料由于具有特殊的粒径,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其具有特殊的肿瘤内富集效应[14],并且可以改变荷载药物的物理性质,作为载体用于药物的输送已经很长时间[15]。有机纳米材料由于可降解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有机纳米材料合成的过程中,聚乙二醇(PEG)和聚已内酯(PCL)是非常常见的原料,对生物体无毒副作用且能快速降解,目前已被FDA批准并应用于临床。纳米金潜在的X线成像和高电子密度,可用于监测药物和载体在体内的分布[16,17],因此我们提出如下设想:以聚乙二醇-聚已内酯为主体,合成荷载金丝桃素和纳米金的纳米微胶束,利用金丝桃素的荧光特性和坏死亲和性,以及纳米金的X线成像特性,以期达到肿瘤多模态影像监测和靶向坏死的作用,为肿瘤坏死区域的药物输送提供载体,并为验证其功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2 mg纳米金、100 ug金丝桃素、5 mg mPEG-PCL溶于2m L四氢呋喃中,充分震荡混匀后,加入2 m L 5%的右旋糖酐构建反应体系,待充分反应后,置于通风橱内避光隔夜以蒸发所有的四氢呋喃,将挥发后的反应体系定容至2mL,再运用0.22 um的过滤器过滤,得到荷载纳米金和金丝桃素的纳米微胶束PNP@AuNP-Hyp。再通过马尔文粒度仪、冰冻透射电子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其流体动力学直径、表面电荷、分散指数、形貌以及金丝桃素和纳米金的包封率。并将合成的样本保存一月后,重新检测其指标评价其稳定性。2、将梯度金浓度(500、250、125、62.5 ug/m L)的纳米微胶束、PBS和25%DMSO与2.5%的红细胞悬液置于37℃水浴3小时,运用细胞计数器计数完整的红细胞,评估其溶血安全性。将A2780N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与梯度金浓度(1000、500、125、62.5、31.25 ug/m L)的纳米微胶束共培养,以RPMI1640培养液为阴性对照,25%DMSO为阳性对照,采用Calcein-AM法评价其细胞毒性。将梯度金浓度(0、100、200、400、800、1600、3000 ug/mL)的纳米微胶束置于0.2 m L离心管内。以相同碘浓度的碘海醇为对照,置于Micro-CT进行扫描,观察其X线成像能力。将A2780N细胞与金丝桃素浓度为10ug/mL的纳米微胶束共培养36小时,置于荧光显微镜观察纳米微胶束的细胞吞噬能力和荧光成像能力。采用干冰冷冻法制造细胞坏死模型,将金浓度为100ug/m L的纳米微胶束加入细胞坏死模型中,置于荧光显微镜观察活死细胞之间纳米微胶束的分布,观察纳米微胶束的坏死亲和性。3、2只6周大小的裸鼠,分别列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全麻成功后,经皮下大腿外侧背部植入2×106 A2780N细胞,待肿瘤直径达到1.5 cm时造模成功。将实验组裸鼠经尾静脉注射PNP@AuNP-Hyp(纳米金剂量约为8 mg/Kg),对照组给予200 u L的生理盐水。注射前、注射后5分钟、15分钟、30分钟、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24小时观察PNP@AuNP-Hyp的荧光成像和X线成像情况。获取纳米材料在裸鼠中成像的最佳点,再次注射相同剂量后处死取材。将肿瘤制作成2 mm的切片,大体观察纳米微胶束的分布。再将部分肿瘤采用OCT包埋后,制作10 um的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金丝桃素的分布。其余肿瘤组织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制作5 um的切片,行HE染色观察金丝桃素的分布与肿瘤坏死之间的关系。再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裸鼠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胰腺、脑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二者之间的区别评价在体安全性。结果:1、成功合成了荷载金丝桃素和纳米金的纳米微胶束。流体动力学直径为103.9±1.74 nm,PDI=0.121±0.017,Zeta表面电荷=-17.3±4.14。2、冰冻透射电镜及暗视野显微镜显示为单分散的球形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遮光性。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吸收显示了PNP@AuNP-Hyp具有金丝桃素的特异性的吸收峰和纳米金的吸收特点。4、通过对金丝桃素和纳米金制定标准曲线后,将合成的纳米微胶束裂解测定金丝桃素的包封率为93.4%,纳米金的包封率为71.3%。5、将纳米微胶束置于4℃保存一个月后,其流体动力学直径略有缩小,PDI和表面电荷无明显变化,保存过程中仅有10.4%的纳米金和8.8%的金丝桃素丢失。6、在溶血实验中,梯度金浓度的纳米微胶束未显示出明显的溶血效应,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5%DMSO。7、在细胞毒性实验中,细胞死亡率随纳米微胶束的浓度的提升而逐渐上升,当纳米微胶束中金浓度为250ug/m L时,其细胞存活率为100.2±13.5%,而浓度提升至500ug/mL时,其细胞存活率为59.8±18.2%,而25%DMSO作为对照组,仅有7.0±0.7%的细胞存活。8、经Micro-CT扫描后,纳米微胶束展示了良好的CT增强效应,PNP@AuNP-Hyp与A2780N肿瘤细胞共培养后,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上展示了良好的荧光成像,金丝桃素的红色荧光沉积于肿瘤细胞的胞浆中。PNP@AuNP-Hyp与细胞坏死模型共培养后,其主要沉积于坏死细胞中。9、在实验组裸鼠肿瘤模型中,尾静脉注射纳米微胶束后,肿瘤组织的荧光逐渐增强,在注射后30分钟达到峰值,而X线吸收在注射后5分钟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在24小时恢复至本底水平。10、将裸鼠尾静脉再次注射纳米微胶束30分钟后处死,取材肿瘤制作2 mm的切片,大体显示肿瘤中心为坏死区,坏死区呈现金丝桃素的高强度荧光,以及相对较高的X线吸收。11、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组织学分析进一步展示了金丝桃素汇集于肿瘤中的坏死区域。12、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裸鼠的各器官进行组织学对比分析,未见明显的组织学差异。结论:1、采用溶液挥发法合成荷载金丝桃素和纳米金的纳米微胶束PNP@AuNP-Hyp,简单可行,易于操作。所合成的纳米微胶束呈现为单分散球形结构,结构稳定,粒径符合肿瘤应用的标准。2、PNP@AuNP-Hyp是一种安全的金丝桃素输送载体,在安全性方面优于文献中的DMSO输送介质。PNP@AuNP-Hyp具有纳米金的X线成像和金丝桃素的荧光成像、靶向坏死能力。3、PNP@AuNP-Hyp在裸鼠皮下移植瘤坏死模型中,具有荧光成像和X线成像能力,具有肿瘤多模态影像学监测作用。并且PNP@AuNP-Hyp良好的坏死亲和性为后续的坏死亲和相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超过80%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靶向治疗对于NSCLC的疗效也最值得关注。近年来,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为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手术受限的
目的: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转移在结直肠癌中较常见。大约20%的结直肠在初次诊断时已经发生远处转移。大约60%诊断为进展期结直肠癌的患者预测会在5年内发生远处转移。虽然手术和药物治疗的进步,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治愈率和长期生存率并没有明显改变。早期结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80-90%,进展期降为40-60%,如果同时存在转移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5-10%。所以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低生存率和
目的:乳腺癌目前是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最常见肿瘤,在欧美国家,每八名妇女一生中就会有一名罹患乳腺癌,每年在世界范围内诊断出的新发病例多达140万,其中中国患者可达近28万人。尽管随着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提升,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73%,但乳腺癌仍旧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约有520,000人因此死亡,占所有癌症去世患者的20-30%。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
背景:胶质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其特点是快速浸润性生长方式,使手术完全切除成为不可能。尽管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但WHOⅡ级胶质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年,WHOⅢ级胶质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至3年,WHOⅣ级为14.6月。对胶质瘤细胞发生机制的研究对胶质瘤的治愈来说至关重要,研究发现S100A12蛋白及HAX-1蛋白在细胞内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参与许
目的: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隐匿、易转移、预后差等临床特点。胃癌的发病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在东亚、东欧、南美安第斯山脉地区和西亚部分国家发病率较高。我国属于胃癌高发国家,发病率约占恶性肿瘤的16%,防控形势严峻。大量病因学研究发现一些特定基因及其特殊位点的改变将对胃癌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人们发现由TNF-α诱导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家族可能参与了细胞凋亡、
1.背景脑胶质瘤起源于脑部神经胶质细胞,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40%~60%,其中胶质母细胞瘤占到60%左右。其是颅内所有肿瘤中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之一,生长速度快,且侵袭力强。目前,胶质瘤的治疗方法为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及化疗。胶质瘤在早期,就已表现为浸润性生长并向周围脑组织侵袭,手术无法完全将肿瘤从正常组织中剥离,从而导致术后复发率居高不下,预后较差。所以,亟需明确的预后指标或bioma
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致命的癌症。整合素β5(ITGβ5)被认为可参与细胞间信号传导和调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但是,在胶质母细胞瘤中ITGβ5的功能还未被探索。我们通过研究发现ITGβ5表达与胶质瘤恶性进展、GBM间质亚型以及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高度相关,并进一步验证了 ITGβ5参与GBM微环境中的免疫应答和血管生成,从而为GBM寻找有价值的预后生物学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标。
目的:乳腺癌是一种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全球女性的健康。其中,雌激素受体阳性(ER阳性)患者占多数。随着内分泌治疗的研究和应用,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有了更好的治疗前景。他莫昔芬目前是ER阳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一线药物。他莫昔芬是一种雌二醇竞争性拮抗剂,除了能与乳腺细胞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它还可以通过阻断细胞对谷氨酰胺的摄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但是患者
目的:肝细胞癌(HCC)以恶性度高及预后差为特点,对于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全身化疗是延长生存期的最常用治疗策略。对肝细胞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能够发掘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并用来评价预后,作为治疗的靶点,并能使化疗增敏,减少化疗药的应用剂量。阿霉素(ADM)是晚期肝癌治疗中最主要的化疗药物,但阿霉素耐药是影响化疗效果的主要因素。miRNA参与大部分肿瘤的增殖、凋亡及侵袭等恶性行为,并对肿瘤化疗耐药具有调控作用
目的:胶质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尽管有显微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手段,但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其预后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将脑胶质瘤分为四级(I-IV),其中以IV级胶质母细胞瘤(GBM)最为致命。目前的研究表明,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10%。因此,深入研究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发掘与预后密切相关的标志物,可以为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