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稳定、高灵敏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银基底的制备及应用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ous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光谱克服了普通拉曼技术低灵敏度的缺点,能提供结构特征性强的分子水平信息。产生SERS的重要前提是有一个具有拉曼活性的基底。其中,金属纳米颗粒是常用的SERS基底,但制备过程中尺寸难以控制,且随放置时间的增强会产生无序团聚,尤其是当加入分析物后,团聚更为严重,因而导致SERS信号的重现性差,无法实现定量分析。本论文引入一种经济的、环境友好的试剂---植酸,其分子含有六个不共面的磷酸酯键,对金属离子有很强的络合作用,且分子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自组装形成胶束,胶束的内部和外部存在自由的磷酸酯键。以植酸胶束为模板制备稳定的、灵敏度高的银纳米粒子活性基底。同时在植酸胶束存在下,以银纳米粒子为还原剂制备金-银合金纳米粒子,并考察了他们的SERS活性。本文具体内容如下:以植酸胶束为模板,柠檬酸三钠为还原剂制备银纳米粒子,并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紫外-可见光谱图说明银纳米粒子随着反应的进行是一个逐渐长大的过程(6小时);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进一步证明了银粒子的长大过程,同时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植酸胶束的模板作用,反应最后阶段植酸胶束被破坏。但是将最终产物放置两周后,植酸胶束又重新形成,银纳米粒子被固定在胶束表面。SERS谱图表明最终产物的SERS效应最好,稳定性也最好,SERS谱图的重现性长达四个月之久。以植酸胶束为模板,用还原性较强的抗坏血酸(AA)为还原剂缩短了制备时间。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吸收峰的强度变化可知反应进行5分钟时就已经结束。TEM图表明加入的还原剂的量较少时,产物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但由于银纳米粒子尺寸较小及壳的厚度较厚,不能形成SERS效应必需的“热点”,以罗丹明6G(R6G)为探针分子表征该产物不具有SERS增强效应。但是具有很好的荧光增强效应。当加入过量还原剂后,植酸胶束壳变薄且作为桥联剂使银纳米粒子之间的间距为使得相邻纳米颗粒间的距离达到最佳值(约为2 nm)。此时产物的SERS信号(R6G)强度最高,增强因子达108。但具有荧光淬灭效应。以小粒径银纳米粒子为基底和还原剂与高氯金酸反应更有利于金银原子间的融合形成合金。本文用小银纳米粒子(<10nm)为基底和还原剂与高氯金酸反应制备金-银合金纳米粒子。通过加入的高氯金酸的量的不同,能获得具有可调性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金属纳米粒子产物。利用能量散射X射线谱图表征了产物的组成,TEM图显示了当加入的高氯金酸的量为2mL时,得到的合金纳米粒子的形貌为椰菜花状,由于具有较高的表面粗糙度和较高的表面曲率,使其更有利于探针分子的吸附,因此具有很强的SERS效应,而且整个椰菜花状纳米粒子是一个整体,同时由于植酸胶束的保护作用,椰菜花状合金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稳定性(>6个月)。以植酸胶束为模板最终得到的银纳米粒子为基底与高氯金酸反应,制备金-银合金纳米粒子,随着加入高氯金酸量的不同,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表征,结果表明产物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具有很好的可调性。通过TEM图可以看出各产物的形貌,产物表面有一定的粗糙度,并存在产生SERS效应的“热点”。以R6G为探针分子分别初步考察各产物的SERS活性,结果表明各产物的SERS活性不同。进一步研究不存在植酸胶束的条件下制备的金-银合金纳米粒子的形貌,并以R6G为探针分子分别考察两种条件下制得的产物的SERS活性。结果初步表明以植酸胶束为模板制得的银纳米粒子为基底制备金-银合金纳米粒子相同条件下SERS效应好。
其他文献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和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HBC
SnO2、TiO2都是重要的宽带隙N型半导体金属氧化物,SnO2纳米微粒在气敏半导体材料、湿敏半导体材料、透明导电薄膜、光学玻璃、陶瓷、颜料、发光材料、太阳能电池、化学电极等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镧系掺杂的上转换纳米颗粒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反斯托克斯发射)即连续吸收两个或多个低能量的近红外光子发射出更高能量的光子,发射波长覆盖紫外到近红外区域。上转换纳米颗粒具有发射峰窄,发射峰之间的干扰小,良好的光学稳定性,生物毒性小,通过改变掺杂的敏化元素可以调控上转换发射峰位置,采用近红外光激发(980 nm或800 nm)对生物样品的损伤小,组织穿透性好,在生物样品中的背景信号低等优点。尽管稀土上转
摘 要: 本文针对DSP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根据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DSP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在教学中应重视教材的选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表明,这些改革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DSP理论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DSP应用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实践教学  随着信息学科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DSP的理论
本论文研究了赖诺普利(Lisinopril,LSP)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MWCNTs/GCE)上的电催化氧化,研究了替硝唑(Tinidazole,TNZ)、硫酸奎宁(Quinine sulfate,QS)、兰索拉唑(Lans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