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白蛾作为危害极为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于1979年首次入侵我国辽宁省丹东市。由于其强繁殖力、食量大、广寄主性、快速传播等特性,迅速在我国山东、辽宁、河北、河南、江苏、天津、北京等地区大面积爆发,造成我国园林绿化、农林生产的重大经济与环境损失。面对美国白蛾越来越严峻的防控形势,而其在种群遗传学与分子标记方面等基础性研究又较为匮乏。故此,本论文进行了如下两方面研究:1. AFLP法分析美国白蛾种群遗传多样性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以我国8个种群的234个美国白蛾个体基因组DNA为材料,经过酶切、预扩增PCR、选择性扩增PCR与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对这8个美国白蛾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的分析。结果表明:5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564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548个(97.16%),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910,在物种水平上美国白蛾具较高的遗传多样性。AMOVA显示美国白蛾有较高的遗传分化,种群间变异占31.05%,种群内变异占68.95%,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3105。聚类分析显示,沈阳、济南、烟台和寿光种群亲缘关系较近,天津、济宁种群聚为一类,而廊坊、北京种群分别独立分支。进而对其遗传多样性与其适应机制和扩散传播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2.美国白蛾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利用限制性内切酶Alu I和生物素标记的(AC)15探针构建了一个美国白蛾微卫星文库—ALUAC。从文库中共获得432个克隆,经PCR筛选后鉴定得到64个含微卫星位点的克隆,经测序得到63个高质量序列,其广中含有微卫星的序列有61个(95.3%);去冗余后得到52个微卫星位点的非同源性序列,共含有83个微卫星位点。除获得高比例的二核苷酸重复外,还发现了三核苷酸重复及四核苷酸重复。应用PrimerTM Premier3.0软件设计得到48对引物。对不同的美国白蛾个体进行稳定性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6对引物表现多态性。所开发获得的微卫星标记将在今后美国白蛾种群遗传学研究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