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B细胞在鼻腔和口腔中的免疫功能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产养殖是我国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而养殖品种的健康状况是该行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在水中,鱼类可能面临着比陆生动物更多的病原微生物,鳃、皮肤、肠道等黏膜组织会与它们发生直接接触,并受到侵袭,因此黏膜系统对鱼类健康而言至关重要。鱼类为抵御水中病原微生物入侵,已形成了一套特有的黏膜免疫系统。目前,硬骨鱼类中已发现4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分别为:肠道相关的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皮肤相关淋巴组织(Skin-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ALT),鳃相关淋巴组织(Gil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IALT)和最新发现的鼻相关淋巴组织(Nasopharynx-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NALT)。在NALT中,尽管已发现一些Ig和B细胞的存在,但是其是否存在类似于其他MALT一样的适应性免疫机制还不清楚。此外,除了这4种黏膜免疫组织,鱼类是否还存在其他黏膜免疫组织呢?是否存在着类似的特征呢?为解决这些科学问题,我们进行了本次论文的研究。脊椎动物的嗅觉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信号采集系统,可以感受溶解在空气和水中的化学物质,然后转化为生物信号,进而影响到动物的行为。然而,在此过程中,鼻腔也会直接暴露于外界一些病原微生物中,受到潜在威胁。有研究表明,在哺乳动物中,NALT能够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反应,分泌特异性Ig A,进而消灭抗原,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目前,已有报道称在鱼类鼻腔中也存在NALT,包含B淋巴细胞和Ig,但它们是否对病原有类似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已知鱼类IgT在功能上类似于哺乳动物的Ig A,因此,我们推测,水中入侵到鱼类鼻腔中的抗原可以引起类似于哺乳动物一样的鼻腔免疫应答。为验证这一假设,我们采用小瓜虫来浸泡感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探究虹鳟鼻腔黏膜的适应性免疫应答机制。结果表明小瓜虫可以成功入侵到鱼类鼻腔黏膜上皮,并且我们还发现小瓜虫感染后,虹鳟鼻腔黏膜上皮层中IgT+B细胞显著增加,而Ig M+B细胞无明显变化,与此同时,鼻黏液中特异性IgT的含量出现显著性上升。此外,通过体外组织培养和细胞增殖实验,我们还发现虹鳟鼻黏膜处IgT+B细胞可以发生局部增殖,分泌小瓜虫特异性IgT,这为鱼类鼻黏膜可以对寄生虫感染产生特异性的局部免疫应答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总而言之,本研究不仅证明了鱼类鼻腔存在像鱼类其他黏膜免疫组织一样的免疫机制,还表明了鱼类NALT也是一个重要黏膜免疫的诱导位点。从进化角度上来讲,本研究进一步拓宽了我们对鼻腔黏膜免疫的认识。此外,对陆生动物而言,口腔黏膜(Buccal mucosa,BM)是一个重要的保护屏障,可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保护口腔。在进化过程中,陆生动物BM部分区域发生角质化(如牙龈、硬腭和外嘴唇),而鱼类BM基本没有,而是由复层上皮和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固有层)所覆盖,类似于陆生动物BM颊膜区。为了探究口腔黏膜免疫的起源以及口腔黏膜在硬骨鱼类中的功能,我们调查了不同鱼类的BM结构。结果发现鱼类BM中均存在弥散型MALT,包含有淋巴细胞及黏液分泌细胞,无唾液腺。当虹鳟BM受到寄生虫感染时,能够产生强烈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免疫应答。此外,口腔黏液中存在3种Ig表现为:IgT的含量显著上升,而Ig M和Ig D没有显著性变化,并且感染后口腔黏液中寄生虫特异性Ig主要为IgT。同时,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虹鳟BM上皮层IgT+B细胞也呈现显著性增加,并且其分泌的IgT可通过BM上皮细胞分泌的p Ig R进行转运,到口腔黏液中发挥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IgT是包被口腔黏膜表面共生菌主要的Ig,这一点类似于鱼类其他黏膜组织。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发现了在非四足类动物BM中存在MALT,而且在受到感染时,能够产生黏膜免疫应答,同时还阐明了鱼类口腔黏膜IgT和黏液分泌细胞与陆生动物的Ig A和唾液腺在功能上的相似性,暗示着鱼类和四足类的口腔黏膜免疫具有一定进化上的保守性。
其他文献
硒(Se)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土壤Se是人类膳食Se的主要来源。与土壤总Se含量相比,土壤Se形态决定着Se的生物有效性。铁(羟基)氧化物(简称铁氧化物)和低分子量有机酸(LMWOAs)是土壤中重要的无机和有机组分,影响着土壤Se的赋存形态及其转化,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Se的有效性。虽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有较多报道,但现有研究多关注于铁氧化物对Se的界面吸附、LMWOAs阴离子与Se之间
胚胎附植的成功与否是影响母猪产仔数高低的关键因素,在子宫腔液中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可以通过介导胚胎与母体子宫内膜之间的交流来影响胚胎附植。我们以妊娠第10、13和18天(D10、D13和D18)的子宫腔冲洗液(Uterine flushing fluids,UFs)中的EVs为研究对象,然后提取子宫腔冲洗液中的细胞外囊泡(UFs-EVs)的小RNA进
柑橘果实采摘后通常由于果面伤口存在而易感染青、绿霉和柑橘酸腐菌等,病原菌在果实上繁殖生长后发病,最终导致果实失去食用价值。生物防治是使用一些有机体,主要是微生物进行的一种防治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可替代的、安全新型的防控策略。本文首先以生防酵母34-9(柠檬形克勒克酵母,Kloeckera apiculata)为材料,补充了其基因组信息,然后研究了生防酵母34-9在低温胁迫与指状青霉胁迫下
苹果(Malus×domestica)是我国重要经济水果,栽培面积和产量长期居世界首位。目前,市场上的苹果主要有红皮、黄皮和绿皮三种颜色,其中红皮苹果主要由花青苷积累来呈现的。花青苷不仅能提升苹果果实的外观品质,还有利于身体健康。很多研究一深入解析了不同因素影响花青苷合成的机制,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能用现有结果解释的现象。本研究基于前期研究工作,明确miR172和MdMYB28调控苹果果皮花青苷积累的
副猪嗜血杆菌(HPS,H.parasuis)是一种能引起猪的格拉瑟氏病革兰氏阴性细菌,依赖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生长,,其导致的临床特征主要是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脑膜炎和关节炎。越南的生猪产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五,到目前为止,关于越南HPS的流行病学特征、耐药性(AMR)和耐药性基因(ARGs)的流行情况尚缺乏相关数据。此外,用于预防和控制格拉瑟氏病的疫苗在越南尚未开发。本课题研究包括一下内容:本课
在"第二届未来技术与颠覆性创新国际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结合城市大脑的建设,谈及自己对颠覆性技术的看法与见解。我的人生就是一个理科生进入大家认为的"文科系"——拿了一个工学博士,所以这辈子的纠结可以想象。后来我离开学校去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又去了阿里巴巴,我以自身经历来谈一谈对颠覆性创新的一点理解。
期刊
报纸
胫骨软骨发育不良(TD)属于禽类代谢紊乱病,主要发生在快速生长的禽类中,特别是在肉鸡中。其特征是生长板(GP)的非矿化和非血管化,导致肉鸡跛行及软骨细胞的异常生长。据报道,TD的发病率约占家禽骨病的30%,其在中国发病率约为10%,并能导致农民的利润率严重下降。TD的临床和亚临床症状主要为免疫力降低、骨髓炎、生长缓慢、及乳腺囊肿形成。进而引起动物伦理和福利问题,降低肉鸡的胴体和肉的质量。1.葡萄籽
昆虫复杂敏锐的嗅觉系统在其气味感知、识别以及取食、交配、产卵、躲避天敌等重要行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被认为参与与外部气味物质相互作用的第一步,结合并运输特定的气味到到达特定的受体神经,在昆虫对外界气味物质识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尽管OBPs在检测气味和引发特定昆虫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对于OBPs在昆虫嗅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