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患者有较高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与复发风险。血管新生,作为侧支循环途径之一,对狭窄血管流域的血流灌注起重要的代偿作用。炎症因子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与神经损伤以及修复均密切相关,并可通过与多种血管新生因子相互作用调节血管新生过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患者的慢性缺氧状态可诱导炎症因子的表达,虽然有体外试验与动物模型的证据,但对其在临床样本中的实际效应尚不可知。本研究通过分子影像学成像方法评估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颅内血管新生现象,探讨炎性因子在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新生发生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纳入17例有脑血管事件史的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αvβ3整合素与脂蛋白磷脂酶A2的水平,定量蛋白芯片白介素IL-1α、IL-1β、IL-4、IL-6、IL-8、IL-10、IL-17 与细胞黏附分子 VCAM-1、ICAM-1 以及 TNF-α、IFN-γ、TGF-β、IGF-1的血清浓度进行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其中10例患者行头68Ga-PRGD2PET/MR检查,通过视觉分析判定高摄取灶,勾画感兴趣区并分别测定高摄取灶侧与对侧的标准摄取值峰值与平均值,以及相应位置动脉自旋标记图像所得的脑血流量,计算双侧比值,并对患者的侧支循环情况进行系统性评估。以末次脑缺血事件后时间6个月为临界值,将病例组分为症状亚组与非症状亚组进行亚组分析,并对临床、影像学表现与侧支循环状态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名行PET/MR检查的患者中有6名患者存在PRGD2高摄取,标准摄取值峰值为0.46±0.05,平均值为0.32±0.13,LCR介于3.75与68.00之间,与对侧有显著性差异(p<0.0001)。影像学标记物中,FLAIR血管高信号与动脉通过伪影在症状性亚组患者中显著高于非症状亚组(p=0.031),且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一致性(kappa=0.683)。病例组 IL-6(p=0.009)、IGF-1(p=0.003)、VCAM-1(p=0.0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症状亚组分析中无显著性差异。IL-6作为脑卒中复发相关的血清学标记物,临界值为6.6pg/ml。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患者病程的急慢性期均存在血管新生现象,与末次脑缺血事件后时间无显著相关性。炎症因子IL-6、IGF-1、VCAM-1在有脑血管事件史的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患者血清中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其中IL-6可能与脑卒中复发风险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