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沟高填土涵洞破坏机理及结构优化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188413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填土涵洞在山区高等级公路占比较大,山区修建高等级公路必然会使得挖填方的增多,弃方处理费用和挖方同样较大,合理利用挖方作为涵洞地基的填土,不但可以解决目前的高填土涵洞普遍存在造价昂贵,病害较多,养护困难等问题。通过研究冲沟高填土涵洞,降低了涵洞上部填土高度,增加其下部填土的深度,减少了涵洞受力影响因素,进而减轻了涵洞的受力复杂程度。因此对冲沟高填土涵洞破坏机理和附属结构的设计研究对实际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应用大型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冲沟高填土涵洞底部填土竖向位移最大值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其变形破坏的机理,再对冲沟高填土涵洞底部的附属结构进行优化,最后对评价其效果,结论如下:
  ①研究了冲沟坡度为零的涵洞下部填土各监测点最大竖向位移值在不同填高产生最大沉降时的表现形式。涵洞下部填土各监测点的最大竖向位移值的连线成凹曲线,下凹范围为在其总深度的1/3~1/2,并且下凹程度与填土总深度成正比。出口处的最大竖向位移值小于进口处,两者差值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②研究了涵洞底部填土在冲沟坡度影响下产生最大沉降后的表现形式。涵洞底部的冲沟坡度小于20%时,涵洞底部填土各监测点的最大竖向位移值的连线成凹曲线。坡度为0%时,凹曲线的最低点几乎位于涵洞中间位置,随着坡度的增加,最低点逐渐往涵洞出口方向移动。当坡度在20%~30%时,涵洞底部填土各监测点的最大竖向位移值连线成斜线,其斜率大致与冲沟坡度相同。冲沟坡度是随着坡度(0~30%)的增加,涵洞两端填土的最大位移竖向值由原来的出口小于进口改变为出口大于进口,差值并不断增大。
  ③研究了涵洞底部的挖方长度在整个涵长的占比对涵洞产生最大竖向位移的影响。处于填挖临界、1/5挖方、1/4挖方、1/3挖方、1/2挖方的涵洞分别在底部冲沟坡度为10%、20%、30%时,坡度相同,涵洞底部的最大竖向位移值大致相同,因此,其占比对涵洞产生最大竖向位移不存在大的影响。
  ④研究了涵洞在支撑后,底部填土产生最大竖向位移值的点和两端与该点最近的产生最大竖向位移值为零的点的关系。涵洞在出口处设置支撑后,涵洞底部的最大竖向位移值对应涵洞的中线点B、进口方向距B点最近的最大竖向位移值为零的点A、出口方向距B点最近的最大竖向位移值为零的点C,三者之间水平距关系为:B-A=(B-C)*(3.5~4.5)。涵洞两端的填土高差对该值影响不大,若设置多个支撑点时,对第一个支撑点和填挖交界处之间的该比值影响较大,该比值减小了原来的10%~20%。
  ⑤冲沟高填土涵洞底部冲沟坡度不为0时只设置一个支撑点,支撑后该点左右两端土体沉降量与未支撑时相比更大,因此处于半填半挖地基上的涵洞须至少设置两个支撑点,涵长不大于25m时,两个支撑点应该分别位于距涵洞进口的四分之三涵长、涵洞出口处。位于全填地基上的涵洞除了在涵洞进出口处设置支撑点外,中部支撑点的数量还应考虑涵洞洞身材料性质。
  ⑥研究了涵底支撑结构宽度范围。涵洞下部支撑结构宽度至少大于涵洞基础宽度,具体值应根据实际工程中涵洞两侧的填土宽度和填土性质,尽量减小支撑结构两侧填土的拖曳作用。
  本文系统分析了冲沟高填土涵洞破坏影响因素和破坏形式,深入研究了冲沟高填土涵洞破坏机理,针对涵洞底部附属结构进行优化,得到了冲沟高填土涵洞下部附属结构的最佳布置方案。
其他文献
薄层罩面技术凭借其突出优点,成为了各预防养护技术中最具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的技术之一,同时顺应了我国公路行业从公路建设到公路养护的变化,得到了越来越多道路工作者的青睐。对施工期间薄层罩面的温度散失特性进行研究,就能从理论出发,结合其实际情况,从压实温度的角度,对碾压作业的组织提供指导,确保薄层罩面的碾压质量,也即是保证了薄层罩面良好的路用性能。  本文基于传热学理论,使用ABAQUS有限元计算软件,
SBS作为如今最为常用的沥青改性剂,不仅具有良好的高温抗车辙能力和耐负载能力,还有着较好的低温抗开裂性能和耐疲劳性,但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SBS与沥青容易发生离析分层、储存稳定性较差、制备工艺相对严格等缺陷,并随着现代交通的高速发展,交通轴载重、流量大、行车速度快以及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导致单一的改性沥青已经难以满足现状。而APAO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且制备工艺简单,与沥青极易融合,不易离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已经进入维修、养护阶段,早期道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面临着整修、改建。由于路面各层损坏程度不同,使得基层和面层的破坏厚度不一样。再加上结构层面位置关系,基层破坏后需将面层全部挖除;若基层部分损坏,应保留良好的基层厚度,挖除损坏的基层和面层避免资源的浪费,因此得到数量不同的两种旧料。本文结合实际道路铣刨厚度不同所产生不同掺量配比的两种旧料情况,对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材料进行复合冷再
城市道路路面高温是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路面损坏和道路使用寿命减小的主要“元凶”。保水半柔性路面具有良好的保水降温性能和路用性能,通过吸水蒸发降低路面及近地面大气温度,且施工简便易操作,既经济又绿色环保,若在市政道路、人行道和城市广场等场地大规模推广,将是极大程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建设“海绵型”城市的一种有效措施,为修复城市生态结构和构建绿色、和谐、生态、安全的城市居住环境提出新
交通环境感知技术是智能驾驶系统的重要环节,是行车控制和决策的基础,实时、准确的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给智能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保障。相比于激光雷达传感器,基于机器视觉的环境感知技术具有造价低、感知信息量丰富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和目标检测领域,为智能车的环境感知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光照、天气、道路类型的变化容易对视觉图像造成影响,导致算法的精度和实时性不足,因此,智能车辆无法通过单一
学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普通民众相比,弱势群体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为严峻。解决弱势群体的发展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与此同时,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存在着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等瓶颈。同时,居住与交通作为现代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衡量生活质
在“十三五”规划下中国建设工程延伸至西部城市,西部城市建设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等,地形多山多丘,山区的复杂地形下多以公路桥隧组合建设作为西部地区主要工程建设特点,建设期间铺设施工便道起到通往施工现场的运输交通通道的作用,由于道路使用者类型、地形环境和施工周期较长等特点导致便道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道路使用者即驾驶员出发基于眼动特性对施工便道行车安全性进行研究。  驾驶员通过视觉获取道路信息
学位
目前,我国沥青乳化剂质量参差不齐,虽然品牌众多,但是品种较少。在常用道路沥青乳化剂中,普遍存在工作性不稳定、质量控制手段不完整、配方存在缺陷等问题,不利于道路施工。因此,为了提高路用沥青乳化剂的工作性能,探究一种可行可靠的乳化剂设计方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MD)模拟技术探究了阴离子沥青乳化剂在矿料表面的界面活性。选择石灰岩和玄武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碳酸钙、二氧化硅)
论文以研发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罩面材料为主线,从配制适宜的丁苯胶乳聚合物入手,分析了丁苯胶乳在水泥基材料中的适用性,揭示了丁苯胶乳水在泥砂浆内部的作用机理。进一步研究了丁苯胶乳砂浆的流变特性,建立了丁苯胶乳砂浆的流变模型及流变方程,揭示了丁苯胶乳对砂浆粘弹性能的作用机理。研究证实了丁苯胶乳对砂浆孔结构分布、弹性恢复性能、力学性能及耐磨性能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在新材料开发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丁苯
沥青层的永久变形是纵坡段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沥青路面沥青层的永久变形降低了道路的平整度,导致行车舒适性下降,雨天容易引起水漂,影响行车安全。中国高速公路纵坡段绝大多数都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具有较强的承载力,导致沥青路面永久变形主要集中于面层;车辆在纵坡段,车速较低,荷载与路面作用时间较长,导致纵坡段沥青路面更容易发生永久变形。本文从全温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高温、中温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