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西部电影”是当代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一种电影类型,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一种民族电影类型。“中国西部电影”在“改革开放”、“开发大西北”等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下诞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又受到当时西方“原始主义”文化思潮和美国西部电影等国际因素的影响,也契合了这股国际潮流。随着对西部电影题材价值的重视和肯定,越来越多的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开始把镜头聚焦在大西北这片黄土地上,拍摄出了一批经典影片。由于这些影片在画面表现上,特别注重对地域景观和民俗风情的展现,具有深厚的黄土文化底蕴,因此这一“中国西部电影”的次类型电影也被称为“黄土民俗电影”。黄土民俗电影在画面色彩运用上,有着独特的色彩造型表现。其中,大多数黄土民俗电影都更加重视影片的色彩形式,而影片的叙事内容则退居到相对次要的位置,这种独特的色彩风格引起了当时国内外电影界的关注。西部黄土民俗电影在色彩基调运用上,十分注重表现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与贫瘠落后的乡土人文社会,在大多数影片中常常大量出现橘黄、土黄、大红、橘红等暖色调,而且多通过段落色调的变化来营造某种氛围,强化影片的叙事节奏;在影片色彩造型上,这类影片大都善于强化和突出影片人物的情绪表现,同时又重视表现道具在影片中的象征、隐喻意义;而在影片氛围与意境的营造上,更加注重地域民俗音乐与画面色彩的融合。在黄土民俗电影独特的色彩表现背后,蕴含其中的是黄土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其中影片画面色彩表现出的视觉冲击力,离不开对传统中国民间艺术色彩理念的运用。那些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红、黄色彩更是被运用的让人惊叹。无论是影片基调色与影片主题的切合突显,还是服装与道具色彩的独特隐喻与象征,都鲜明地反映了黄土地的特色。很多影片甚至是主要通过色彩在影片中的重复变换,来推进、强化影片的情感、意味,表达影片的主题。黄土民俗电影中独特的色彩运用,无论是对我国的还是世界的电影事业来说,都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贡献。但是我们要在弘扬黄土民俗电影色彩民族性表现的同时,还要看到这种类型化色彩表现的一些局限性和问题,客观地看待其在影片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