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域生态系统是环境激素最终接纳场所之一,因此,利用水生动物评判环境激素效应是近年国际环境科学与水域生态学研究热点领域之一。轮虫是淡水生态系统主要类群,在生态系统中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个体小、生殖速度快、生活周期短、对毒物敏感、材料易得(全球分布、休眠卵可通过商业渠道获得)特点,为轮虫应用于生态毒理学奠定了重要基础。晶囊轮虫(Asplanchna)是典型的浮游生物,在受到外源性刺激后可以出现表型多态现象(Polymorphism)。
本文研究了三丁基氯化锡和五氯酚两种环境激素对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 brigthwelli)繁殖、表型变化的多态性等方面的影响,并研究这两种环境激素对卜氏晶囊轮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以及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实验室条件下,将卜氏晶囊轮虫持续暴露于两种环境激素中七天,观察、计数,研究其种群变化;收集种群中产生的雄性个体,于显微镜下测量体壁突出长度。将卜氏晶囊轮虫于两种环境激素中暴露两天后,测量其SOD、CAT酶活以及GSH含量变化;并测量了不同温度培养下卜氏晶囊轮虫的SOD、CAT酶活以及GSH含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两种环境激素均对卜氏晶囊轮虫的繁殖产生影响。较高浓度的药物处理均对卜氏晶囊轮虫的种群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25μgL-1的五氯酚能够完全抑制种群增长。而1μgL-1处理组的种群密度要显著高于其他药物浓度处理组(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故推测低浓度的五氯酚对卜氏晶囊轮虫种群的增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2μL-1的三丁基氯化锡显著降低了卜氏晶囊轮虫的种群增长率和种群密度(p<0.05)。结果显示高浓度的五氯酚和三丁基氯化锡对卜氏晶囊轮虫都表现出一定的毒性作用。
2、卜氏晶囊轮虫的雄体具有比较明显的体壁突出,而雌体的体壁突出较小。在探讨环境激素对卜氏晶囊轮虫形态多态性的时候发现,五氯酚对卜氏晶囊轮虫雄体的体壁突出物长度和所占体长比例有影响。在25μgL-时,雄体体壁突出物的长度和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要显著低于1μgL-1和5μg L-1处理组(P<0.05)。而三丁基氯化锡对卜氏晶囊轮虫雄体体壁突出物长度和所占体长比例的影响不显著。
3、温度对卜氏晶囊轮虫的SOD、CAT两种酶的酶活和GSH含量的影响呈现一定的规律。SOD酶活和GSH含量随温度升高有所上升,且30℃时的SOD和GSH要显著高于20℃(P<0.05)。CAT的含量也随温度升高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环境激素处理对卜氏晶囊轮虫的SOD、CAT酶活产生影响,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两种酶活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对GSH含量的影响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