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院内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耐药性变迁、抗菌药物治疗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AB血流感染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改善临床预后。方法:对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0年1月到2018年9月细菌室数据库中AB血培养阳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其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耐药率随年份变化的趋势,并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8 8例)与预后不良(1 13例)两组,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 s多因素回归分析AB血流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1.①共收集AB血流感染患者201例,男性136例(67.7%),年龄平均为52.52±17.83岁;②科室分布以ICU为主,占22.9%;③最常见的基础疾病依次是高血压47例(23.4%)、糖尿病29例(14.4%)、脑血管疾病25例(12.4%)、实体肿瘤 21 例(10.4%)、冠心病 20 例(10.0%)、COPD18例(9.0%)等。2.①AB血流感染患者采样当日有183例(91.0%)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中低热19例(10.4%)、中度发热90例(49.2%)、高热69例(37.7%)、超高热5例(2.7%);②采样当日APACHEⅡ评分15(8-11)分,感染AB前住院时间是11(5-18)天;③采样当日患者血白细胞计数>10×109/L 103例(51.2%),白细胞计数<4×109/L19例(9.5%);中性粒细胞比值>75%的患者 170 例(84.6%),血清白蛋白[28.2(24.4-31.7)]g/L,血清肌酐[71.6(50.0-99.0)]μmol/L;83例患者在采样当日行PCT测定,其中PCT>0.5ng/mL 54例(65.1%);④感染AB前154例患者行侵入性操作,占76.6%,191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占95.0%。3.①AB血流感染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5岁、感染前基础疾病≥3种、总住院时间>7天、入院时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值、入住ICU、感染AB前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激素使用时间>7天、气管插管/切开、留置空肠营养管/胃管、留置尿管、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长期/临时血透管植入、感染前使用抑酸剂、肠外营养、采样当日APCAHEⅡ评分≥18.5分、采样当日白细胞<4×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值、血清肌酐值较入院时上升、多重耐药均是AB血流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②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激素使用时间>7天、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采样当日APCAHEⅡ评分≥18.5、多重耐药是AB血流感染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4.①本研究入组病例分离的AB对替加环素耐药率最低(17.9%),其次为米诺环素(25.0%)、头孢哌酮舒巴坦(40.6%)、左氧氟沙星(48.7%),进一步分析发现阿米卡星、米诺环素、妥布霉素及替加环素耐药率呈逐年升高趋势(P<0.05);②预后不良组多重耐药菌株分离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105株(93.0%)vs 56 株(63.6%)],P<0.05。5.以头孢哌酮舒巴坦为基础治疗方案的多重耐药AB血流感染患者预后良好,(P<0.05)。结论:1.AB血流感染患者往往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科室分布以ICU为主,其次是烧伤整形科、急诊科及呼吸与危重症科等;AB血流感染患者耐药率高,预后不良比率为56.2%,预后差;2.激素使用时间>7天、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高APCAHEⅡ评分、多重耐药的是AB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3.以头孢哌酮舒巴坦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可改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