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出台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包含1项基本准则以及38项具体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一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概念界定、适用范围、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等多方面作出了修订,这会给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披露带来一定影响。会计政策具有经济后果,如果新准则运用得当,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将会反映到财务报告中,对多方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进而提高企业价值。新无形资产准则变动最大的部分是企业内部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方法,它规定企业的研究阶段支出于发生时需计入当期费用,满足特定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可被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这一调整将改善企业的经营成果,激发其科技创新的动力,有利于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但同时也赋予了企业管理层一定的利润调节空间。企业对研究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资本化条件的确认均由会计人员主观判断,那么研发支出的资本化行为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动机,有待实证检验。股票价格是企业市场价值的代表,反映投资者对企业前景的态度。因此考察新准则下的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是否与股价具有价值相关性、是否更准确地反映了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对于验证新准则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价值相关性角度入手,通过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与股价之间的关系来研究这些信息在投资者进行企业定价决策中的有用性。本文在对无形资产准则演进过程及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研究新准则变动对上市公司行为影响的经济后果。在回顾国内外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八项研发支出的资本化动机,将其分为盈余管理因素、自身经营因素、公司治理因素三类,接着提出假设,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其次本文对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的市场反应展开讨论,在Ohlson价格模型的基础上作出调整,分别从无形资产总额、无形资产摊销、研发支出三个角度检验这些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比较无形资产与有形净资产、摊销与折旧的价值相关性,研究计入无形资产的开发支出、期末开发支出余额及资本化、费用化研发支出信息的市场反应,从而评价新准则的制度效应。经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上市公司对内部研发活动越来越重视,但是研发强度并不具有竞争力,仅实现了基本生存。企业可能出于扭亏动机、薪酬契约动机、向公众传递研发投资的信号动机而将研发费用资本化,除此之外利润平滑动机、债务契约动机、股权集中度、政治成本及所属行业对资本化比例也存在影响。(2)无形资产投资活动的力度逐年加大,但是在总资产中占比仍不够高,企业的投资意识、准则的确认标准还需加强和完善。无形资产总额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在新准则颁布后有所提高,其对股价的解释力度也超过了有形净资产。(3)无形资产摊销额的均值逐年上升,可见新准则执行以来企业趋于选择直线法以外的摊销方法,摊销额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也较大。无形资产摊销具有价值相关性,在投资者看来其比类似的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价值抵减的影响更小(4)计入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与期末开发支出均具有正向价值相关性,这些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来说具有有用性。但本文也发现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化研发支出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显著高于资本化研发支出,表明准则对研发费用的披露要求、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合理划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基于上述结论与分析,本文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准则制定机构应完善现行准则体系中无形资产确认范围、核算项目、披露要求及研发支出资本化判别标准等内容;资本市场应加强监管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中的盈余管理行为;投资者应充分理解无形资产会计信息并准确评估企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