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球是网球比赛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是唯一可以自己控制不受对手影响的击球方法。它是双方对抗的开始,也是向对方进攻的开始。运动员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利用发球直接得分或为自己创造有利的进攻条件。我国的网球竞技水平不高,教练员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诊断仍停留在肉眼观察和主观判断上。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三维录像与解析及专家访谈法,对两位优秀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柏衍、陈卅在比赛中的发球动作进行拍摄,通过对录像的解析,获得了一批比较全面的人体运动学指标和参数,从各环节的运动特征,定性、定量的对各环.节指标和数据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分析,精确地描述运动员的发球特征,帮助教练员准确地了解运动员的发球动作,并通过对发球技术的分析,帮助教练员、运动员发现技术的优势与不足,诊断和改进发球技术,为培养和形成合理的打法提供准确的依据。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运动员柏衍在采用FB站位技术,采用后摆向上引拍,下肢的屈曲蹬伸充分,增加了拍头与球的距离,为身体获得较好的姿势:抛球过高,抛球方向把握较好;第一发球中的“搔背”动作不够充分,导致腹部和上肢击球主动肌拉伸不够充分:受腰部伤病影响,挥拍击球动作中躯干和上肢各环节加速较慢,影响了击球的速度,整个动作的鞭打效果较好,击球点高度比较合理。运动员陈卅采用FU站位技术,采用侧摆向上拉拍,第一发球中膝关节屈曲蹬伸的效果较差,导致击球时重心偏低;抛球过高,抛球方向把握较好:两次发球的“搔背”动作充分,拍头速度较快,且时间较长,以弥补下肢蹬伸不足的缺陷,但过多地依靠躯干和上肢关节加速可能导致发球的准确性降低;整个动作基本符合鞭打动作规律,由于下肢的蹬伸不足和击球时过度收腹导致击球点过低,应加强下肢的力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