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双重谓语结构的语法隐喻视角分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_0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双重谓语(以下简称DP)的句法结构为“动词+形容词/名词”,实际上是两个谓语的融合:由实义动词构成的动词性谓语(第一谓语)来指代主语执行的特定过程,以及由形容词或者名词构成,以同样方式修饰主语的名词性谓语(第二谓语)。它描述该结构的主语在特定动作期间或在该动作开始或结束时所具有的属性、特征或状态,其结构简单但含义丰富,因此,不同领域的学者皆从不同角度研究过此结构。传统语法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结构本身的描述,包括第二谓语(DP2)的句法作用,第一谓语(DP1)和第二谓语(DP2)在句法和语义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功能语言学将语言视为社会符号系统。除了用系统功能性方法对DP结构进行语义和句法描述之外,话语也是功能性框架中的另一个考虑因素。认知语言学试图找出语言结构和认知结构之间的隐藏规则,因此,近年来关于英语双重谓语结构的讨论中的认知语法主要来自图形/背景理论,概念转喻和构式合一理论。无疑,这些研究都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和思路,但是这种结构仍然值得深入研究。迄今为止,几乎还没有采用过混合法研究双重谓语:定量检索英语双重谓语在语料库不同语类中的分布差异,从该结构本身具有的文体效果定性解释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并弄清该结构的形成过程。本文旨在解决以下问题:(1)在COCA中,英语DP结构在不同的语式和语类中如何分布?(2)如何从DP结构的文体效果为这种分布差异提供合理的解释?(3)语法隐喻在DP结构的形成过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按照COCA的检索规则,本研究根据任绍曾(1988,2011)提出的分类标准,以“特定词+词形”为检索式选定了7个动词(动词短语)。通过观察和分析语料库中收集的数据,主要发现如下:首先,英语双重谓语结构很少在口语中使用,因为该结构是由以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作为一致式的标准英语隐喻而来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极有可能导致一开始的理解不易,从而需要更多时间来解码这种结构的含义。同时,英语双重谓语结构更倾向于描述性语体,杂志或报纸次之,很少或从未使用于学术英语。其次,英语双重谓语结构的标记性是由于它违反了标准语言规范。简洁和形象化的修辞效果,以及前景构图的美学效果使其能够满足文学文本对生动性的要求。因此,它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中。英语口语起源于即时上下文,以达交流目的为主,与生动性没有多大关系,而学术语体几乎并不需要生动性,而要求语言准确且通俗易懂。因此,该结构并不经常出现在这两种类型中。杂志和报纸的内容广泛,具有多种风格的语言特征,因此双重谓语结构有时也出现在这两种语类中。最后,英语双重谓语结构的形成过程是以“when+主语+DP1,主语+系动词be+DP2+其他成分”作为一致式,“主语+DP1+and+系动be+DP2+其他成分”,“主体+DP1+DP2+其他成分”(英语双重谓语结构)作为不同隐喻程度的隐喻式,而这些隐喻变体构成了语法隐喻综合征。本研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首先,在理论上讲,从语法隐喻视角研究英语双重谓语,将其形成过程视为从小句复合体到小句的级转移,这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其次,从方法论上讲,本文采用定量与和定性研究结合的混合法和基于语料库的方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研究英语双重谓语结构的生成机制,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最后,本文发现英语双重谓语结构不常用于英语口语并且具有语类偏好,这可以为语言输入和输出教学提供启示。
其他文献
《八月之光》是二十世纪伟大的现代主义小说家福克纳创作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核心之一,其中交叠与渗透着丰富多彩的空间形态与盘根错节的权力网络。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作家的写作策略和作品人物的身份危机与心理异象等问题,与女性相关的研究也聚焦于女性作为“他者”的单一维度或其与南方女性类型的关联,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不同地理空间中的女性空间实践及空间困境议题,从而凸显了本研究的创新性——本文以女性主义地理学为理论指
威廉·吉布森是赛博朋克科幻小说的先驱,他的长篇处女作《神经漫游者》奠定了这一类型的主题和风格,随后出版的续集《零伯爵》和《重蒙娜丽莎》分别讲述了不同的支线故事,共同架构起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近未来世界。“矩阵三部曲”所描绘的生机勃勃同时混乱无序的近未来世界既是对后人类时代的憧憬,其中复杂多样的赛博格形象也是后人类发展的蓝图。文章引言部分介绍了作者和作品,回溯作者与赛博格的渊源。随后简单概括了学界
“进”作为汉语中常用的趋向动词之一,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研究对“进”的多义性、句法限制、语义演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进”的语义分类仍比较笼统,跨语言研究还不多,对其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的探讨尤显不足。近年来兴起的词汇类型学理论和类型学分析工具,为“进”的多功能语义探讨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基于词汇类型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尝试从跨方言的角度探讨“进”的多功能语义,并
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们视秩序为根本,认为宇宙与世俗秩序之中蕴含着一个普遍准则,即秩序是上帝意志的反映。万物在上帝计划之中按理想的传统宇宙论排列则是维系世界的根本。而新科学在16至17世纪取得长足发展,打破了理想秩序的神话。哥白尼日心说动摇了传统的托勒密宇宙论,撼动了人对自我,上帝以及宗教的信仰,担心与怀疑充斥着人的内心。本文将以《第一周年》为例,探讨约翰·多恩是追随新学还是沿袭传统宇宙论,并试图总结出
近几年流行通过网络众筹平台为重病患者捐钱。这些众筹平台让经济困难的患者在面对天文数字般的医药费时能及时得到帮助,也让热心人能有一个便捷且正规的平台献上爱心。众筹语篇是用来说服让有能力的读者给需要帮助的人捐钱献爱心的,这和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实现是相符的。因此,用人际意义来研究众筹语篇是具有重要的价值的。目前,少有关于众筹语篇在语言学领域的分析,尤其是在系统功能语法方面的研究。鉴于此,作者从国内
《白噪音》是美国当代作家唐·德里罗的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美国当代生活以及当代人在后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通过“波与辐射”、“空中毒雾事件”和“‘戴乐儿’闹剧”这三个部分,德里罗展现了当代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小镇生活;除此之外,他还揭示了死亡恐惧无孔不入的强大力量和人们为此所做出的各式各样异想天开的反抗。自《白噪音》1985年首次出版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大多致力于研究其后现代性话题
爱、激情、仇恨、复仇、欲望、孤独以及沟通的无助交织成了玛丽·雪莱丰富的作品主题,同时是她敬畏生命的策略表现,使其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代表作《弗兰肯斯坦》亦是如此。尽管学者对《弗兰肯斯坦》中的被创造物、弗兰肯斯坦和沃尔顿船长这三个人物分别作了深入解析,但三人的生命观却少有人关注。借助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本文试图以主人公的生命观为切入点,剖析此书对生命敬畏的建构。通过三人对生命的态度揭示敬
现代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具有不同的语言特征。虚词作为汉语和英语中重要的一类词,一直是研究者们探讨的重要对象。“和”作为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虚词,学界早已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其语法化、字义、词性、句法成分以及对比分析。以往对比研究中,学者在语义及功能上对汉语虚词“和”与英语虚词“and”、“with”作了系列对比研究。以往对比研究大多从语义和功能角度出发,鉴于此,本文从语言结构角度出
“不A不B”构式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高且言简意赅。它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和独特的构式意义,因此在语料中描述、归纳并总结其特征对揭示汉语构式有一定的启示。虽然大多数语言学家从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不A不B”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进行了研究。但是在“A”与“B”的特征,构式义以及与类似构式的对比上还不充分。因此,本文对该构式的产生及演变,构式义及其制约因素,语义类型和语法性质进行了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的《亨利四世》被公认为其历史剧的巅峰之作。一般来说,对本剧的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福斯塔夫的人物形象、哈尔王子的个性与成长、历史的展现与颠覆等方面,鲜有学者从柏拉图政治哲学的角度探讨本剧。本文认为,血气与政治是《亨利四世》的重要主题,在剧中莎士比亚通过探索血气对政治共同体的巩固及毁灭,对血气在政治世界中的道德模糊性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且敏锐地洞见了平衡的血气教育对